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都邑簿的意思、都邑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都邑簿的解釋

古代以記載帝京宮阙、陵廟、街廛、郭邑規模制度為主的典籍。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述》:“帝王桑梓,列聖遺塵,經始之制,不恆厥所。苟能書其軌則,可以龜鏡将來,若 潘嶽 《關中》、 陸機 《洛陽》《三輔黃圖》《建康宮殿》。此之謂都邑簿者也。”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山海經》稱 禹 益 ,實 周 末都邑簿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都邑簿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文獻學名詞,特指中國古代記錄都邑(都城及重要城市)情況的專門簿冊或志書。它屬于地方文獻的一種早期形式,主要功能是系統記載特定都城的建置沿革、地理環境、宮室布局、街坊規劃、官署分布、人口戶籍、賦稅物産以及相關史實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其詳細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 名稱構成與核心含義:

    • “都邑”:指都城、國都,亦可泛指重要的城市。在古代,“都”常指天子或諸侯所居的首都,“邑”則指城邑、城市。
    • “簿”:本義指登記事物的冊子、文書。在此引申為專門記錄、登錄某類信息的文獻載體。
    • 合義:因此,“都邑簿”的核心含義即為專門記載都城或重要城市各方面情況的簿冊或志書。它類似于後世的地方志(如府志、縣志),但更側重于都城或大邑,且形式可能更為原始或專門化。
  2. 内容與功能:

    • 地理記載:記錄城市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勝、城池規模、城門設置等。
    • 宮室建築:詳細描述皇宮、官署、宗廟、社稷壇等重要建築的布局、規模和形制。
    • 街坊布局:記載城内道路、裡坊(居住區)的劃分和名稱。
    • 人口與治理:可能涉及戶籍、人口數量、管理機構設置等。
    • 經濟物産:記錄當地的賦稅制度、特産、手工業、商業情況等。
    • 曆史沿革:叙述城市的興建、擴建、重要曆史事件等變遷。
    • 其功能在于為統治者了解都城狀況、進行城市管理、規劃建設提供依據,也為後世研究古代城市史、建築史、社會史保存了珍貴資料。
  3. 曆史背景與演變:

    • “都邑簿”的概念和實踐可追溯至漢代甚至更早。漢代已有類似性質的文獻,如《三輔黃圖》(記載漢代長安及周邊地區)雖非直接稱“簿”,但性質功能相近,被視為都邑簿的雛形或代表 。
    • 它是中國方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在地方志體系成熟之前(如隋唐以後),這類專門記載都城的簿冊是記錄城市信息的主要形式。隨着方志學的成熟,其内容逐漸被納入更綜合的“都邑志”、“京城志”或地方總志中 。
  4. 學術價值與意義:

    • 城市史研究的基礎史料:都邑簿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規劃思想(如《周禮·考工記》的影響)、城市布局演變、建築技術、社會生活最直接的一手材料。
    • 方志學的源頭之一:它體現了早期地方文獻編纂的專門化和系統性,對後世方志體例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 曆史地理學的重要依據:為複原古代城市的地理環境、空間結構提供了關鍵信息。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都邑簿”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文獻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都邑簿”原指古代官方編纂的典籍,主要用于記載都城(如帝京)的宮阙、陵廟、街市(街廛)、城郭(郭邑)等建築規模與制度,屬于城市規劃和管理類文獻。例如《三輔黃圖》《建康宮殿》等書即被歸為此類(參考《史通·雜述》記載)。

二、詳細釋義

  1. 内容範疇
    涵蓋都城布局、禮制建築(如陵廟)、商業區(街廛)、城牆範圍(郭邑)等,具有“龜鏡将來”的參考價值,即通過記錄規範為後世提供治理模闆。

  2. 詞源構成

    • “簿”:指冊籍或公文(如《史記·張釋之傳》中“禽獸簿”),強調官方文書的性質。
    • “都邑”:即都城,特指帝王所在的核心城市。

三、曆史背景與用例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雜述》中提到,潘嶽《關中》、陸機《洛陽》等作品均屬于“都邑簿”的典型代表。明代胡應麟進一步提出《山海經》可能具有類似功能,稱其為“周末都邑簿”。

四、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釋義擴展了該詞的使用場景,将其比喻為人口繁盛、結構複雜的城市,強調戶籍管理或城市繁榮的特征。不過,這一用法更偏向文學化表達,非原始文獻中的核心定義。


該詞本義為記錄都城制度的典籍,屬古代行政文獻,後衍生出借代城市繁榮的比喻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代方向。

别人正在浏覽...

阿上辟吏禀谷嘲诮超然獨處稱贊斥資粗語單調當戶電采締婚敦蒙風起風疹負郭田跟鬥功底公共黑粉還元水講考潔齋舉世可持續發展恐栗寬睿鍊性浏亮民柄泥擔漢女宗抛撇賠情憑重婆媳窮神知化秋年如臨深淵入質掃石山蠻神髓慎夏識要宿廬通幾偷末剸節團校蛻故孳新妥善完全遐迥縣鄙賢王賢媛笑話斜攲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