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獨往獨來的意思、獨往獨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獨往獨來的解釋

(1).指特立獨行的人,擺脫萬物的挂礙,自由往來于天地間。《莊子·在宥》:“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列子·力命》:“至人居若死,動若械……獨往獨來,獨出獨入,孰能礙之。” 張湛 注:“物往亦往,物來亦來,任物來入,故莫有礙。”

(2).指人之思想、行為、活動自由,無所阻礙。《鬼谷子·内揵》:“欲就則就,欲去則去……獨往獨來,莫之能止。”《好逑傳》第十二回:“﹝姪女﹞舉動有嫌,雖抱知感之心,亦隻好獨往獨來于漠然之中,而冀知我者知耳。” 茅盾 《夜讀偶記》二:“反對論者強調藝術思想的發展有其特殊規律,好像藝術思想的興衰,當真是獨往獨來,是藝術家的頭腦的獨創。”

(3).一人自去自來。 宋 楊萬裡 《雪凍未解散策郡圃》詩:“獨往獨來銀粟地,一行一步玉沙聲。” 冰心 《寄小讀者》十六:“在 太平洋 舟中,青天碧海,獨往獨來之間,我常常憶起‘海水直下萬裡深,誰人不言此離苦’兩句。”

(4).指文章能推陳出新,獨樹一幟。 清 戴名世 《<金正希稿>序》:“嘗習誦讀之,但見其獨往獨來,吐棄一切,非卑論儕俗者之所能曉。”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顧黃公春秋論》:“ 黃公 負經世才,其文不立間架……破八家之藩籬,自成一種獨往獨來文字。”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六二章二:“可稱為‘ * 派’的先驅者,乃是幾位獨往獨來的大家,卻不是什麼古文作家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獨往獨來(dú wǎng dú lái)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一、基礎釋義

  1. 行為獨立,不受牽制

    指個體行動自主,不依附他人或世俗約束,強調精神與行動的自由性。

    例:莊子推崇“獨往獨來”的逍遙境界,超越世俗羁絆。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7卷,第101頁。

  2. 孤身獨行,不結伴侶

    形容人獨自行動,不與他人結伴,側重外在行為的孤立狀态。

    例:他習慣獨往獨來,很少參與集體活動。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22頁。


二、語義演變與引申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古代典籍

    《列子·力命》以“獨往獨來”形容不受命運束縛的至人,強化其超然特質。

    來源:楊伯峻《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第156頁。

  2. 近現代用例

    梁啟超《新民說》論及:“獨往獨來之氣概,非他人所能及也。” 突出革新者的獨立精神。

    來源: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1989年,第3冊,第18卷。


四、近義與反義詞


引用文獻實體書來源(無有效鍊接時标注)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3.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
  4. 楊伯峻《列子集釋》,中華書局
  5.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獨往獨來”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ú wǎng dú lái,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闡釋,結合權威資料整理如下:


核心釋義

  1. 特立獨行
    指擺脫世俗束縛、自由往來于天地間的獨立人格,最早見于《莊子·在宥》:“獨往獨來,是謂獨有。” 這種境界強調精神上的超然與不依附外物。

  2. 思想行為自由
    形容思想、行動不受外界阻礙,如《鬼谷子·内揵》所述“欲去則去……獨往獨來,莫之能止”,體現對自主性的追求。

  3. 單獨行動
    指一人自去自來,不與人為伍,如《列子·力命》中“獨出獨入,孰能礙之”,常見用于描述孤僻或獨立的行事風格。

  4. 文章創新
    引申為文章創作能推陳出新、獨樹一幟,強調在文學或藝術領域的獨創性。


延伸理解


使用場景


近義與反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例句,可參考《莊子》《列子》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邦比飽識贲隅避風兵不汙刃筆頭生花車戽澄檢齒殲愁眉不展傳诔炊臼之戚出門人跌來碰去東省獨馬小車凡底泛決蕃酋浮響隔違瓜連蔓引官星鼓浪嶼郝郝黃羅衫黃種戶曹參軍豗呶季常之癖疾動箕會饑氓近古金鑛金朱金椎亢扞老鸹兩足尊栗階濾器敉谧能臣巧奪天工氣吼饒士瑞徵馺踏少腹釋回雙人床台旨逃奸吐談相幾閑望鮮衣良馬小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