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特立獨行的人,擺脫萬物的挂礙,自由往來于天地間。《莊子·在宥》:“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列子·力命》:“至人居若死,動若械……獨往獨來,獨出獨入,孰能礙之。” 張湛 注:“物往亦往,物來亦來,任物來入,故莫有礙。”
(2).指人之思想、行為、活動自由,無所阻礙。《鬼谷子·内揵》:“欲就則就,欲去則去……獨往獨來,莫之能止。”《好逑傳》第十二回:“﹝姪女﹞舉動有嫌,雖抱知感之心,亦隻好獨往獨來于漠然之中,而冀知我者知耳。” 茅盾 《夜讀偶記》二:“反對論者強調藝術思想的發展有其特殊規律,好像藝術思想的興衰,當真是獨往獨來,是藝術家的頭腦的獨創。”
(3).一人自去自來。 宋 楊萬裡 《雪凍未解散策郡圃》詩:“獨往獨來銀粟地,一行一步玉沙聲。” 冰心 《寄小讀者》十六:“在 太平洋 舟中,青天碧海,獨往獨來之間,我常常憶起‘海水直下萬裡深,誰人不言此離苦’兩句。”
(4).指文章能推陳出新,獨樹一幟。 清 戴名世 《<金正希稿>序》:“嘗習誦讀之,但見其獨往獨來,吐棄一切,非卑論儕俗者之所能曉。”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顧黃公春秋論》:“ 黃公 負經世才,其文不立間架……破八家之藩籬,自成一種獨往獨來文字。”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六二章二:“可稱為‘ * 派’的先驅者,乃是幾位獨往獨來的大家,卻不是什麼古文作家們。”
“獨往獨來”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ú wǎng dú lái,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闡釋,結合權威資料整理如下:
特立獨行
指擺脫世俗束縛、自由往來于天地間的獨立人格,最早見于《莊子·在宥》:“獨往獨來,是謂獨有。” 這種境界強調精神上的超然與不依附外物。
思想行為自由
形容思想、行動不受外界阻礙,如《鬼谷子·内揵》所述“欲去則去……獨往獨來,莫之能止”,體現對自主性的追求。
單獨行動
指一人自去自來,不與人為伍,如《列子·力命》中“獨出獨入,孰能礙之”,常見用于描述孤僻或獨立的行事風格。
文章創新
引申為文章創作能推陳出新、獨樹一幟,強調在文學或藝術領域的獨創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例句,可參考《莊子》《列子》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獨往獨來》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獨自行走,不依靠他人伴隨。下面是一些相關信息: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犬”和“彳”,總計五畫。
《獨往獨來》最早出現在《漢書·程咬金傳》中。意為獨自走路,不依靠他人。
《獨往獨來》的繁體字為「獨往獨來」。
在古代漢字中,「獨」的寫法為「犭虍」,「往」的寫法為「彳主厶」,「來」的寫法為「來」。
他喜歡獨往獨來,享受獨處的時光。
獨行、獨立、獨處。
獨自、孤獨、單獨。
伴隨、共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