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独往独来的意思、独往独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独往独来的解释

(1).指特立独行的人,摆脱万物的挂碍,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庄子·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列子·力命》:“至人居若死,动若械……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 张湛 注:“物往亦往,物来亦来,任物来入,故莫有碍。”

(2).指人之思想、行为、活动自由,无所阻碍。《鬼谷子·内揵》:“欲就则就,欲去则去……独往独来,莫之能止。”《好逑传》第十二回:“﹝姪女﹞举动有嫌,虽抱知感之心,亦只好独往独来于漠然之中,而冀知我者知耳。” 茅盾 《夜读偶记》二:“反对论者强调艺术思想的发展有其特殊规律,好像艺术思想的兴衰,当真是独往独来,是艺术家的头脑的独创。”

(3).一人自去自来。 宋 杨万里 《雪冻未解散策郡圃》诗:“独往独来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声。”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六:“在 太平洋 舟中,青天碧海,独往独来之间,我常常忆起‘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两句。”

(4).指文章能推陈出新,独树一帜。 清 戴名世 《<金正希稿>序》:“尝习诵读之,但见其独往独来,吐弃一切,非卑论儕俗者之所能晓。”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顾黄公春秋论》:“ 黄公 负经世才,其文不立间架……破八家之藩篱,自成一种独往独来文字。”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六二章二:“可称为‘ * 派’的先驱者,乃是几位独往独来的大家,却不是什么古文作家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独往独来(dú wǎng dú lái)是一个汉语成语,具有以下核心含义:


一、基础释义

  1. 行为独立,不受牵制

    指个体行动自主,不依附他人或世俗约束,强调精神与行动的自由性。

    例:庄子推崇“独往独来”的逍遥境界,超越世俗羁绊。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卷,第101页。

  2. 孤身独行,不结伴侣

    形容人独自行动,不与他人结伴,侧重外在行为的孤立状态。

    例:他习惯独往独来,很少参与集体活动。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22页。


二、语义演变与引申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古代典籍

    《列子·力命》以“独往独来”形容不受命运束缚的至人,强化其超然特质。

    来源: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第156页。

  2. 近现代用例

    梁启超《新民说》论及:“独往独来之气概,非他人所能及也。” 突出革新者的独立精神。

    来源: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第3册,第18卷。


四、近义与反义词


引用文献实体书来源(无有效链接时标注)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4. 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
  5.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独往独来”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ú wǎng dú lái,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阐释,结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核心释义

  1. 特立独行
    指摆脱世俗束缚、自由往来于天地间的独立人格,最早见于《庄子·在宥》:“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这种境界强调精神上的超然与不依附外物。

  2. 思想行为自由
    形容思想、行动不受外界阻碍,如《鬼谷子·内揵》所述“欲去则去……独往独来,莫之能止”,体现对自主性的追求。

  3. 单独行动
    指一人自去自来,不与人为伍,如《列子·力命》中“独出独入,孰能碍之”,常见用于描述孤僻或独立的行事风格。

  4. 文章创新
    引申为文章创作能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强调在文学或艺术领域的独创性。


延伸理解


使用场景


近义与反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或例句,可参考《庄子》《列子》等古籍,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拜寄宝臣掤扒菜华水常骨婵联澄夐持禄养交吹灯粗衣淡饭的便调益东经峨眉山,峨嵋山迩日房产税废务凤叶甘战隔阂共牢画日徽霍徽望洊迭截断众流赆送开心见胆累及林下风气漏板陆师耄荒妙节南海神排序培塿劈脸平展箝揣抢捍乾乾浄切痛清虚殿清账三汛上国上锁沈年神契使令收受淑婉龆日颓靡完给王明君威光五甲遐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