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统率指挥军队的大将。 明 置。 清 顾炎武 《楚僧元瑛谈湖南三十年来事作》诗之三:“督师公子竟头陀,诗笔峥嶸浩气多。” 清 李渔 《玉搔头·止兵》:“本督师原要兼程而进,与他一同进剿的。”
(2).监军;统兵作战。 明 夏完淳 《幸存录》卷下:“上遣阁臣 李建泰 督师,躬送之出城,待以殊礼。” 清 李渔 《玉搔头·止兵》:“待老臣督师前去,与 江西 巡抚 王守仁 合兵会剿。” 溥伟 《让国御前会议日记》:“数日后,忽起用 袁世凯 督师。”
“督师”是汉语中具有明确军事职能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监督、指挥军队作战的职务或行为。该词由“督”(监督、监察)和“师”(军队)构成,最早见于明代军事体系,后扩展为对统帅军队者的统称。以下从语义演变、历史职能和文献用例三方面展开:
一、语义与构词解析
“督”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察也”,引申为监察、督促;“师”本义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后泛指军队。《汉语大词典》第7卷明确标注,“督师”指“统率军队作战”或“统兵将领”,如《明史·孙承宗传》载:“承宗督师蓟辽,练兵屯田,修葺城池。”
二、历史职能演变
明代中后期为强化边防,设“督师”官职,属临时性军事统帅,职权高于总督。据《明史·职官志》,天启年间袁崇焕曾以兵部尚书衔“督师蓟辽”,总揽辽东军务。清代沿用此称,但职能渐与总督重叠,如《清史稿》中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亦属督师范畴。
三、文献用例与延伸
古代文学作品中,“督师”常象征权威与责任。如清代魏源《圣武记》载:“(年羹尧)督师青海,号令严明。”现代汉语中,该词仍用于形容军事统帅或重大行动的指挥者,如梁启超《谭嗣同传》称袁世凯“假以督师之名,行夺权之实”。
参考来源
“督师”一词的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主要分为名词和动词两类用法,以下是详细解释:
非正式军事统帅
督师在明代并非正式官职,而是对统率多省或边疆军队的高级将领的统称,职权相当于“总督某地军务”的简称。例如:
职权与地位
督师实际掌握地方最高兵权,是皇帝之下权力最大的地方官员,常由文官或重臣担任,如杨鹤曾任三边总督(宁夏、延绥、甘肃)。
监督指挥作战
指亲临前线统率军队,例如:“主帅在前阵督师,可激励士气”(见清李渔《玉搔头·止兵》等文献)。
监军职能
明代常派遣官员“督师”以监督军事行动,如明思宗派李建泰督师抵御李自成起义军。
如需进一步了解督师与总督的区别或具体人物案例,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明代军事制度研究。
杯觞髲髢趵趵彩色片嚵荣愁颜钏臂楚巴醇峻寸丝不挂打辣酥单栖打铁大昭督笞嚲鞚囮场娥翠方位词遘忤古成蛊坏规圆矩方寒鸣好男不吃婚时饭哄哄花淫恢达狐埋狐扬僭立蹇数脚货酒车酒类剧务劳务出口磊砢练祭冒恩内障努眼耦犂俳优畜之谝言劈脚跟諐鄙繦褓任纵入己三元君水沴筒管瓮牖绳枢文籍晤言闲阔咸壤销案效获谐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