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阏與的意思、阏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阏與的解釋

(1).謂阻截猶豫未定的野獸。《漢書·揚雄傳上》:“三軍芒然,窮冘閼與。” 顔師古 注引 孟康 曰:“冘,行也;閼,止也。言三軍之盛,窮閼禽獸,使不得逸漏也。” 高步瀛 義疏引 吳仁傑 曰:“此賦言三軍捕禽獸,行者窮追之,未定者閼止之耳。”

(2).地名。 戰國 時 韓 邑,後屬 趙 。在今 山西省 和順縣 西北。《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秦 伐 韓 ,軍於 閼與 。”《史記·秦本紀》:“中更 胡陽 攻 趙 閼與 ,不能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阏與”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和發音區分:

  1. 地名(yù yǔ)
    指戰國時期韓國的城邑,後被趙國占領。具體位置有兩種說法:

    • 山西沁縣冊村鎮烏蘇村();
    • 山西和順縣西北()。
      曆史記載中,秦國與趙國曾在此爆發著名的“阏與之戰”,如《史記》中趙奢率軍大破秦軍即發生于此。
  2. 動作釋義(è yǔ)
    表示“阻截猶豫未定的野獸”,引申為軍事上的圍困或截擊行為。該義項出自《漢書·揚雄傳》中的“三軍芒然,窮冘阏與”,孟康注:“阏,止也”,指軍隊窮追猛打、封鎖退路()。

  3. “阏”的獨立含義

    • 讀è 時,表“阻塞、壅塞”,如“阏塞”“阏絕”();
    • 讀yān 時,特指匈奴單于正妻“阏氏”()。

提示:現代使用中,“阏與”多指地名,需注意古漢語中不同讀音對應的含義差異。如需進一步考證地名争議,可參考《中國曆史地圖集》等權威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阏與這個詞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阏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為閉塞、封閉。它的拆分部首是門和女,總共有8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禮記·月令》,原文為“阏雒于二月,采井于甲子”。繁體字形為閼與。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不同,阏與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 以下是一個例句:“由于各種原因,道路被阏與,無法通行。”這句話表示由于某種原因,道路被封閉,無法通行。 組詞方面,我們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例如“阏閉”(閉塞)、“阏塞”(封閉)、“阏斷”(斷絕)等。 與阏與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幾個,比如“封閉”、“關閉”、“堵塞”、“隔絕”,它們都有類似的含義。 反義詞方面,可以使用“開放”、“通暢”、“暢通”等。這些詞語與阏與形成鮮明對比,表示不封閉、暢通無阻的意思。 以上是關于阏與這個詞的解釋和相關内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