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闆笏的意思、闆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闆笏的解釋

即笏,手闆。《初刻拍案驚奇》卷七:“ 玄宗 問道:‘尊師有道術,可使朕到月宮一遊否?’ 法善 道:‘這有何難?就請禦駕啟行。’説罷,将手中闆笏一擲,現出一條雪鍊也似的銀橋來,那頭直接着月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闆笏是古代中國官員朝會時手持的一種禮儀器物,由闆(又稱“手闆”或“笏闆”)與笏組合而成,主要用于記錄旨意或書寫奏事提綱,兼具禮儀與實用功能。以下從形制、用途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釋義:

一、形制與材質

  1. 基本結構

    闆笏通常為狹長薄片狀,上窄下寬,長度約一尺餘(約23–30厘米),寬度可單手執握。早期以竹、木制成,後期發展出玉、象牙等材質,以區分官階等級。例如《禮記·玉藻》載:“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

  2. 演變特征

    唐代以後,笏闆逐漸簡化,以木質為主,表面可塗漆或鑲嵌裝飾。明代《大明會典》規定五品以上官員用象牙笏,六品以下用槐木笏。

二、核心功能

  1. 禮儀象征

    官員面聖時雙手執笏躬身,以示尊卑有序。《晉書·輿服志》稱:“手執笏闆,記事受命”,凸顯君臣之禮。

  2. 記事工具

    笏闆可書寫奏事要點,避免遺忘。《釋名·釋書契》載:“笏,忽也,備忽忘也。”官員以紙貼于闆面記錄,退朝後整理成文。

三、文化内涵

  1. 身份标識

    不同材質對應不同官階,如宋代《宋史·輿服志》規定:“三品以上玉笏,五品以上象笏,九品以上木笏。”

  2. “執笏”的引申意義

    “執笏”一詞後衍生為仕途的代稱,如白居易詩雲:“何言巾上淚,乃是執笏心。”

四、曆史沿革

闆笏自周代起源,盛行于漢唐,至清代廢止。其形制與使用規範被曆代典章文獻系統記載,如《唐六典》《明會典》等,成為研究古代官制與禮儀的重要實物依據。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義及《禮記》《晉書》引文
  2. 《中國古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笏闆制度考
  3. 《辭源》(第三版)笏字條目
  4. 《釋名疏證補》(清代王先謙注)
  5. 《宋史》《大明會典》輿服志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

"闆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闆笏(拼音:bǎn hù)即古代官員使用的"笏",又稱"手闆",是臣子面見君王時手持的狹長闆狀物,用于記錄或提示朝奏内容。材質多為玉、象牙或竹木,不同材質體現官員等級差異。

文化引申

在成語或文學中,闆笏可象征官職或禮儀規範。例如《初刻拍案驚奇》描寫道士葉法善将闆笏化作銀橋,連接月宮,突顯其法器功能。部分資料(如)提到其引申為"掌管教育的人或機構",但此說法較少見于其他文獻,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比喻用法。

使用場景

  1. 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儀态或道教法術。
  2. 現代研究:常見于古典文學、禮儀制度相關論述。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初刻拍案驚奇》原文(卷七)了解詳細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白錢半面之舊不辦才麗舛斡楚殿漎然當晝島嶼丁時燔黍捭豚風績分流浮勒橄榄綠色膏面革軌工蜂過番很剛闳俊濟民拘頭抗訴靠攏留居履薄臨深蒙在鼓裡鑷工瓯樓潘鬓成霜陪鼎棚頭挈領提綱清梵情熟乞鄉郡掃榻韶夏生縛神龍馬壯神運鬼輸蔬飯順地嘶啭素煙特郎當廷杖亡猿災木玩耍頑顔偉詞文殊院晤對香令詳谳線粒體邪路貨歇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