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武官所戴的平巾帻。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旗旐采章·帻》:“其承远游、进贤者,施以掌导,谓之介幘;承武弁者,施以笄导,谓之平巾。”
(2).古时内臣戴的一种平顶帽。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凡请大轿长随及都知监戴平巾……平巾,以竹丝作胎,真青罗蒙之,长随内使小伙者戴之。制如官帽而无后山,然有罗一幅垂於后,长尺餘,俗所谓纱锅片也。”
(3).古时官吏被遣归所戴的平顶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仕宦谴归服饰》:“顷今上甲申,刑部尚书 潘季训 为民辞朝,头带平巾,亦布袍丝绦,其巾如吏人之制,而无展翅。”
“平巾”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具体解释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境。以下是综合权威资料的详细解析:
武官头饰
指宋代武官所戴的“平巾帻”,与文官的“介帻”区别明显。据《事物纪原》记载,平巾帻以笄(发簪)固定,形制简朴。
内臣平顶帽
明代宦官(内臣)佩戴的一种帽子,以竹丝为胎、青罗蒙面,后垂尺余长的罗幅,形似“纱锅片”。此制见于刘若愚《酌中志》。
贬谪官吏标志
明代被罢免或遣归的官员需改戴平顶帽,区别于正式官帽的“展翅”样式,象征身份变化,如潘季训罢官事例。
平巾帻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王莽时期改进为硬顶覆盖全头,后分化出“介帻”(屋顶形顶)与“平巾帻”(平顶),成为不同身份的标识。
“平巾”既是古代特定群体的实用头饰,亦衍生出文化隐喻,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其具体指代。如需进一步考据,可查阅《事物纪原》《酌中志》等原始文献。
平巾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一种平实的头巾。平巾通常是指用布料制成的,可以包裹在头部周围。平巾在传统文化中常被用于描述男性在古代所佩戴的头巾。
平巾的拆分部首是巾,并且它由5个笔画构成。
平巾这个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至《周礼·地官司徒·大宗伯》。在古代文献中,平巾一词多用于描述士人或官员所佩戴的头巾。
在繁体汉字中,“平巾”一词的写法与简体汉字没有太大差别。繁体字中巾字的横折线更多、更复杂些。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结构与现代有所不同。关于平巾的古代汉字写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有些许变化。一种常见的古代写法是“平巾”,其中“平”字的上方为“干”字,下方为“丶”字,下方再加一个“人”字;“巾”字的上方绘制一个“一”字。
1. 古代士人常佩带平巾来示尊贵和文化修养。
2. 他脱下平巾,露出卷发,看上去更加神秘。
3. 宋代诗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平巾冷对秋溪月,却说巴山夜雨时。”
组词:平巾帽、巾帽、巾幕
近义词:平头巾、布巾、头巾
反义词:头发、光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