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恶的意思、辟恶的详细解释
辟恶的解释
(1).祛除瘟病。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一》:“ 卓 使郎中令 王儒 进酖於王,曰:‘服药可以辟恶。’王曰:‘我无疾,是欲杀我尔。’” 清 吴伟业 《茧虎》诗:“ 越 巫辟恶鏤金胜, 汉 将擒生画玉臺。”
(2).祛除恶气。 南朝 梁简文帝 《筝赋》:“影入著衣镜,裙含辟恶香。”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高楼红粉,仍定鲁鱼之文;辟恶生香,聊防羽陵之蠹。” 唐 陆龟蒙 《采药赋》:“南国佳人,佩生香辟恶。”
(3).祛邪避灾。 晋 葛洪 《神仙传·老子》:“所出度世之法:丸丹八石,金醴金液,次存玄素,守一思神,歷藏行气,鍊形消灾,辟恶治鬼,养性絶穀,变化厌胜,教戒役使鬼魅之法,凡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记者也。”
词语分解
- 辟的解释 辟 ì 君主:复辟。 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辟召。辟引。辟书。辟除(征召推举授官)。辟举。 古同“避”,躲,设法躲开。 古同“睥”,睥睨。 辟 (①辟③闢) ì 开发建设:开辟。 驳斥,排除:辟邪。
- 恶的解释 恶 è 不好:恶感。恶果。恶劣。恶名。丑恶。 凶狠:恶霸。恶棍。险恶。凶恶。 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恶贯满盈。 好美爱善 恶 ù 讨厌,憎恨,与“好(刼 )”相对:可恶。厌恶。好(刼 )恶。 好美爱
专业解析
“辟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驱除、避开邪祟、灾祸或不祥之物。它体现了古人趋吉避凶、追求安康的心理诉求和相应的实践手段。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内涵与应用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 字面释义与核心含义
- 辟 (bì / pì): 此处主要读作bì,意为“排除”、“驱除”、“避免”。如《说文解字》释“辟”有“法也”(引申为排除非法、不祥)、“开也”(引申为开辟、排除障碍)之意。
- 恶 (è): 指“邪恶”、“凶恶”、“不祥”、“灾祸”,也常指具体的“疾病”、“污秽”、“鬼祟” 等令人厌恶或带来危害的事物。
- 合义: “辟恶”即“驱除邪恶不祥之物”、“避开灾祸疾病”。它描述的是一种主动或被动的防御行为,目的是保护自身或环境免受不良影响。
二、 文化内涵与具体应用
“辟恶”的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巫术、宗教、医药和民俗传统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宗教与巫术层面:
- 驱邪禳灾: 通过特定的仪式、符咒、法器(如桃木剑、八卦镜)或巫师的作法来驱逐邪祟、鬼魅,避免其带来疾病或厄运。这在道教、民间信仰中尤为常见。
- 祭祀与禁忌: 在特定时节(如端午、除夕)或场合(如丧葬、动土)举行祭祀活动或遵守禁忌,以辟除恶气、祈求平安。例如,端午节悬挂菖蒲、艾草被认为有辟恶驱邪的作用。(来源:《中国民俗文化大观》相关民俗条目)
-
医药与养生层面:
- 药物避秽: 古人认为某些天然药物或香料具有特殊的“辟恶”功效。它们或因其气味(芳香化浊),或因其药性(清热解毒),被用来预防疾病、驱除疫气。
- 芳香辟秽: 如佩戴装有菖蒲、艾叶、苍术、白芷、雄黄等药材的香囊(古称“容臭”或“香包”),或焚烧艾草、檀香、沉香等,利用其挥发性成分净化空气,驱赶蚊虫,预防时疫(传染病)。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多处记载此类药物的“辟恶气”、“辟瘟疫”功效。(来源:李时珍《本草纲目》相关药物条目)
- 内服避疫: 饮用特定药酒(如雄黄酒、菖蒲酒)或在特定时节食用特定食物(如大蒜),也被认为有辟恶解毒的作用。
- 环境消毒: 用石灰、草药水等洒扫环境,以辟除污秽、预防疾病传播。
-
日常生活与器物层面:
- 佩戴饰物: 佩戴被认为具有灵力的物品,如玉器(“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被认为可辟邪)、桃木制品、虎爪、铜钱(如“五帝钱”)等,以求辟除恶煞、保佑平安。
- 使用特定器物: 在建筑(如门楣挂镜)、交通工具(如船头画“鸱吻”)、衣物(如小孩穿虎头鞋)上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或物品来辟恶。
- 命名与文字: 给孩子起带有“辟邪”、“去病”、“保安”等寓意的名字,或在门上张贴写有“辟恶”字样的符咒、门神画像。
三、 现代理解与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辟恶”一词的直接使用频率降低,但其核心思想仍有体现:
- 在中医养生领域,芳香避秽、药食同源的理念仍在应用。
- 在民俗活动中,如端午节的习俗,其“辟恶”的文化内涵依然被传承。
- 引申义上,也可用于形容抵制不良风气、抗拒邪恶诱惑的行为。
“辟恶”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信息的古语词汇,意指驱除邪恶、灾祸与不祥。它贯穿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医疗实践和日常生活习俗之中,主要通过宗教仪式、药物应用(尤其是芳香类药材)、佩戴灵物、遵守禁忌等方式来实现。其背后反映了人类对健康、平安的永恒追求和对未知力量的敬畏与应对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辟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其解释及例证如下:
1.祛除瘟病
指通过药物或仪式驱除疫病。例如:
- 晋代袁宏《后汉纪》记载,董卓命人进毒药时谎称“服药可以辟恶”。
- 清代吴伟业在《茧虎》诗中提到“越巫辟恶鏤金胜”,反映古代用巫术驱疫的习俗。
- 民俗中,农历六月通过饮食调理(如食用特定草药)达到“辟恶”效果,以应对三伏酷暑。
2.祛除恶气
指消除污秽或不祥之气,常见于古代生活场景:
- 南朝梁简文帝《筝赋》描述“裙含辟恶香”,说明衣物熏香以驱除异味。
- 唐代陆龟蒙《采药赋》提到“生香辟恶”,强调香料的净化作用。
3.祛邪避灾
涉及宗教或玄学层面的驱邪行为:
- 晋代葛洪《神仙传·老子》记载,道家通过符咒、丹药等方式“辟恶治鬼”。
- 古代文献中,“辟恶”常与符书、咒法结合,用于防御灾祸。
现代关联与应用
在传统习俗中,“辟恶”思想延续至今,例如三伏天通过饮食调理(如食用生姜、绿豆)祛湿避暑,体现了对“辟恶”内涵的实践。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例证与民俗实践,需注意不同语境下词义的侧重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霸臣板板正正保和殿迸伤餔麋不文登春台敦行陊泐妒意分系负文刚气光演禬禳翰草喉吻黄堥斛斗混说检诘激剧鞠报鞫报巨楫开华结果开喷考查空言跨陵酷暑连忙列队遴才论藏炉先生民师乃在泥沦抛歌批閲凄楚青雘曲杀三景上指射猎圣灯剩女沈默寡言束草素贱唐三彩铜钞铜駞诬辱显僇衔志小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