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小兒。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乘其力衰,三尺童子,可使制其死命。” 宋 胡铨 《上高宗封事》:“夫三尺童子,至無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則怫然怒。”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減頭緒》:“三尺童子,觀演此劇,皆能了了於心,便便於口。”亦作“ 三尺童蒙 ”。《三國演義》第四三回:“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将見 漢 室復興, 曹氏 即滅矣。”
“三尺童子”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年幼的兒童,通常形容未懂世事、天真幼稚的孩童。古時“三尺”約合現代70-80厘米,借指兒童身高,如。該詞常帶有“即使年幼也有基本尊嚴”的隱含意義,例如《宋史·胡铨傳》中“指犬豕而使之拜,則怫然怒”即用孩童本能反應比喻氣節。
出自《宋史·胡铨傳》的典故:南宋時期,胡铨反對向金國稱臣,在奏折中以“三尺童子”作類比,強調氣節與尊嚴不受年齡限制。原文提到:“夫三尺童子至無識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則怫然怒”,意指孩童尚不願跪拜豬狗,何況成人應保氣節。
該詞不僅指生理年齡的幼小,還暗含對尊嚴和基本認知的強調。如胡铨以孩童的憤怒類比氣節,說明即使年幼者也有不可踐踏的底線。後衍生出“黃口小兒”(近義詞)等表達,均強調年齡與認知的對比。
部分民俗解讀将其與生肖文化聯繫,例如認為“三尺童子”對應溫順的生肖羊,以契合孩童的純真特質。但此說法非成語本義,僅為文化延伸。
《三尺童子》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指代年幼的兒童。字面意思是指身高三尺(約0.9米)的小孩子。在古代中國,三尺是兒童的身高标準,因此這個詞也常用來形容幼小兒童。
《三尺童子》這個詞可以按照部首拆分為:“言”、“小”、“竹”、“子”;它一共有8個筆畫。
《三尺童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在明代朱權的篇章《東北征記》中,有一句“學問一日千童,烏孫雕辇千年後亦應有《三尺童子》之贊者也。”這句話成為了這個成語的來源。
在繁體字中,《三尺童子》可以寫作「三尺童子」。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寫作《三尺童子》的字,可能有一些不同。比如“竹”字的古代寫法是類似“⺮”的形狀,而“子”字的古代寫法是類似“孑”的形狀。
以下為例句:
1. 他是一個聰明伶俐的三尺童子。
2.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小看一個三尺童子的力量。
組詞:三尺有時、三尺青霄、童子功、童子年華。
近義詞:小孩、孩童、兒童。
反義詞:成年人、大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