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蟠拏 ”。
“蟠挐”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详细解释: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描述自然景物(如山石、古木)的形态,或比喻人际关系、事件关联的复杂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拓展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蟠挐(pán niè)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盘绕、曲折”。它形容事物环绕曲折、盘旋缠绕的样子。
蟠挐的部首是虫(chóng),总笔画数为17画。
蟠挐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其中“蟠”取自于“蟠龙”,形容龙蛇盘曲环绕的状态;“挐”意为“纠结、困扰”,表示被纠缠困扰的样子。
蟠挐的繁体字为「蟠纽」。
在古代汉字中,蟠挐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蟠可以写为「蟠」,其中间的「半」字写得和字头相连;挐可能写为「輥」,上面的车部使用了较长的直线。这种写法在古代文献中可见。
1. 道路曲折蟠挐,前进困难重重。
2. 问题的解决需要脱离蟠挐的状态,寻求新的突破点。
蟠挐的相关词汇有:
1. 蟠曲:指盘旋曲折。
2. 纠缠:指事物相互缠绕、纠结在一起。
3. 绕行:指迂回、曲折地行走。
与蟠挐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盘旋:指环绕、曲折旋转。
2. 曲折:指道路等弯弯曲曲、迂回不直。
3. 缠绕:指纠缠、纠结缠住。
与蟠挐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1. 平直:指路线直线而不曲折。
2. 直线:指没有弯曲的线段。
3. 简洁:指简单、不拖泥带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