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泮水 邊的林木。《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鴞,集於 泮 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誇飾》:“且夫鴞音之丑,豈有 泮 林而變好。”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二:“馭夷得其情,可使鴞音化 泮 林,中孚格蠻貊。”參見“ 泮林革音 ”。
“泮林”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字面本義
指古代“泮水”(學宮旁的池塘)邊的林木。該詞最早見于《詩經·魯頌·泮水》:“翩彼飛鸮,集于泮林”,描述鸮鳥聚集于泮水旁的樹林中()。
引申比喻
後演變為成語,比喻人才荟萃的場所,如教育機構、學術單位等。因“泮”與古代學宮相關,“林”象征聚集,故引申為智慧與才幹彙聚之地()。
典故關聯
與成語“泮林革音”密切相關,出自《詩經》同一篇章。原指鸮鳥(象征惡聲)因栖息泮林而改變鳴聲,後比喻環境對人的積極影響,如教化使惡習革新()。
象征意義
古代“泮”為學宮代稱(如“入泮”指入學),故“泮林”常暗含文化教育場所的意象,如清代魏源用“鴞音化泮林”形容教化之功()。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典故演變,可參考《詩經》及《文心雕龍》等文獻。
泮林是一個雙音節的漢字詞,由“泮”和“林”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它的部首和筆畫進行拆分,來源進行解釋,以及繁體和古時候漢字寫法的說明。
“泮”字的部首是“水”,意為與水有關的事物。它由8畫組成。而“林”字則以木為部首,意為樹木茂盛的地方,由8畫構成。整個詞彙由16筆畫組成。
“泮林”這個詞最初出現在《尚書·洪範》中,描述了一片湖泊和森林交織的美景,也用以比喻一片繁華熱鬧、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繁體字中,“泮林”漢字詞的寫法是「泮林」。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泮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1. 清晨,我們來到泮林,感受着湖光山色的甯靜美麗。
2. 人們紛紛湧入泮林,慶祝新年到來。
泮林的組詞有:森林、密林、松林、竹林、花叢、草叢等。
泮林的近義詞有:森林、叢林、樹林、林地等。
泮林的反義詞有:曠野、沙漠、平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