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攀朱檻 ”。
“攀檻”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直言進谏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指臣子冒死向君主進谏的行為,比喻敢于直言、不畏強權的精神。該詞源于《漢書·朱雲傳》中的典故。
漢代朱雲因彈劾權臣張禹觸怒成帝,被下令處斬。侍衛拖拽他時,他緊攀殿檻(門檻)不放,導緻檻柱折斷。後因其他官員求情,朱雲免死。成帝為表彰其直谏,命保留折斷的門檻原樣,史稱“折檻”。
該典故衍生出“折檻”“攀朱檻”等同義詞,均強調忠谏精神。後世文人常借此表達對剛直品格的推崇,如杜甫詩句“千載少似朱雲人”。
《攀檻》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為攀爬過欄杆或門檻。它用來形容人們拼盡全力、不計後果地克服種種困難,奮力前行的精神。
《攀檻》的拆分部首是手和木,它總共由10畫組成。
《攀檻》一詞最早出現于《西京雜記》中,它原本是指謝安的兒子謝尚攀爬門檻的故事。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大的人民所使用,并且成為了常用的詞語之一。
《攀檻》的繁體字為「攀檻」。
在古時候,攀檻的漢字寫作「攀欄」。可見,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發生了一些變化。
1. 在他攀檻而上的努力下,終于成功地登上了奧林匹克領獎台。
2. 他不顧一切地攀檻而上,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攀登、攀升
援手、奮力前行、咬牙堅持
安于現狀、退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