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樸陋而淺薄。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風俗》:“服食之供,糲與疏者倍蓰於粱肉紈綺,言貌樸僿,城南人常舉以相啁哳。” 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齊梁陳書》:“ 六朝 人紀載實事,每不明析。因直書其事,恐詞義樸僿,觀者嫌之,乃故作支綴。” 章炳麟 《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本為諧韻,轉之則無韻;本為雙聲,轉之則異聲;本以數音成語,轉之則音節冗長,失其同律。是則杜絶文學,歸于樸僿。”
(2).謂樸實。 清 譚獻 《複堂日記》卷四:“ 斅藝齋 遺書,樸僿而不冗,敦碻而不誇。” 梁啟超 《新英國巨人克林威爾傳》第三章:“其他日相率披堅執鋭,縱橫無敵於天下者,皆此最樸僿最謹嚴之市民。”
“樸僿”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樸陋而淺薄
指事物或言行質樸但缺乏深度,帶有一定的貶義。例如明代顧起元在《客座贅語·風俗》中描述“言貌樸僿”,形容人外表和談吐樸實但略顯粗淺。
樸實
在部分文獻中,該詞也用于褒義,表示淳樸、不浮誇。如清代譚獻評價某些著作“樸僿而不冗”,梁啟超則用“最樸僿最謹嚴之市民”形容市民的質樸嚴謹。
貶義用法:
明人顧起元提到“樸僿”與“啁哳”(嘲笑)關聯,暗指當時城南人因言行簡樸而被調侃。清人王鳴盛也批評六朝史書“詞義樸僿”,認為其記載過于簡略。
褒義用法:
清代文獻中,“樸僿”逐漸轉向中性甚至褒義,如譚獻形容著作“敦碻而不誇”,梁啟超強調市民的“樸僿”與“謹嚴”并存。
“樸僿”一詞含義需結合語境:
樸僿(pǔ suì)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樸實和謙遜。以下是關于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例句等相關信息。
樸僿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木(mù)表示木材,歹(dǎi)表示不好的意思。總共有14畫。
樸僿的來源較為複雜,樸是一個意為樸實的字,而僿是由俗進,作為隸變體,表示對待他人的态度謙遜、恭敬的意思。
樸僿的繁體字為樸僿。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樸僿的常用寫法是木歹,代表了這個詞本身的含義。
1. 他的樸僿的禮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她的樸僿與真誠的性格吸引了衆人的關注。
樸僿是一個單獨的詞彙,通常不需要進一步與其他字詞組合使用。
與樸僿意思相近的詞彙包括樸實、謙遜、謹慎等。
與樸僿意思相反的詞彙包括驕傲、自負、張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