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私邪曲。《韓非子·和氏》:“今人主之於法術也,未必 和 璧之急也,而禁羣臣士民之私邪?”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洪君疇》:“奏乞屏絶私邪,休息土木,以弭天災。”
私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字源和古籍用例解析。以下是詳細釋義:
指個人、私下或偏袒,與“公”相對。《說文解字》釋“私”為“禾也”,後引申為個人利益或隱秘行為。
原指方位不正(《說文》:“邪,琅邪郡”),後衍生為“不正”“奸佞”之意,如《廣韻》注“邪,不正也”。
指因個人私欲而産生的奸邪、不公正行為,強調動機的私利性與行為的偏頗性。例如:
《韓非子·有度》雲:“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其中“私曲”與“私邪”義近,均指徇私枉法之舉。
“故私邪者,所以亂法也。”
——此處指謀私利的邪行會破壞法制。
“俗吏之所務,在于刀筆筐箧,而不知大體……以私邪害公。”
——批判官吏因私心損害公共利益。
釋“私邪”為“偏私邪惡”,引《管子》例句(ISBN 978-7-5326-4890-5)。
注“邪”含“行為不正”義項,與“私”連用強調動機不純(ISBN 978-7-100-01595-4)。
該詞雖罕見于當代口語,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法律史或廉政文化時仍有學術價值。例如:
“監察制度旨在約束官吏的私邪之行,保障公權力廉潔。”
資料來源說明:
“私邪”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私邪”指偏私邪曲,即行為或思想偏離公正、道德,帶有個人私利或不正當傾向。其中“私”強調個人利益,“邪”則指違背正道或公義。
核心内涵
該詞多用于描述為追求私利而違背正義或公共利益的行為,常見于對官員、權力濫用者的批判。例如《韓非子·和氏》中批評君主忽視法治而縱容臣民的“私邪”之舉。
延伸意義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個人或團體因私欲損害集體利益的行為,如貪污腐敗、徇私舞弊等。
古代典籍
《韓非子·和氏》:“禁羣臣士民之私邪?”(意為禁止臣民的不正當行為)。
宋代周密《齊東野語》提到“屏絶私邪”,呼籲杜絕偏私行為。
現代引用
如《道德經》第七章的化用:“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強調無私方能成就自身)。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常見于對曆史、政治、社會現象的分析,強調對道德與法治的維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韓非子》或宋代筆記等古籍原文。
哀絃畚土播遷産家大器朝靴齒德寸草春晖大巢玳牛答問電話間鼎足三分粉面顧國鬼祠還忌畫鞞話碴晦色徽望艱瘁京蚨金筋寖辟極微陖險開出兩登棂床籠松樓座南山宗唔哝陴塢乾坤再造錢粟喬妝改扮畦徑輕平窮圮栖險泉薮全宥擾冗人頭稅日銷月铄融洩镕琢濕響死腦瓜骨綏導貪愎貪放天慈托靠徒取穩暖誤筆五日京兆霄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