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sipate] 減少,散失
資金耗散
損減散失;消散。《新唐書·兵志》:“自 高宗 武後 時,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寖壞,番役更代,多不以時,衛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衛不能給。” 宋 蘇轍 《漢武帝論》:“及其晚歲禍災并起,外則黔首耗散,内則骨肉相賊殺。” 元 宮天挺 《範張雞黍》第三折:“可惜耗散了風雲氣,沉埋了經濟手。”
“耗散”是一個多領域交叉使用的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有所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耗散(hào sàn)指消耗、散失,通常用于描述資源、能量或精神的逐漸減少。例如:
由諾貝爾獎得主普裡戈津提出,指開放系統通過與外界交換能量/物質,形成有序結構的現象。其核心特征包括:
例如:生命體、城市發展均屬于耗散結構,需通過持續能量交換保持活力。
企業被視為“耗散體”,其成長需通過主動消耗資源并轉化(如研發投入、市場拓展)來實現,而非單純節流。例如:
領域 | 示例 | 引用來源 |
---|---|---|
傳統釋義 | 資金/精神流失 | |
物理學 | 生命體、貝納特流 | |
組織管理 | 企業創新與資源再分配策略 |
可通過權威渠道(如百科、學術文獻)進一步了解耗散結構理論的具體數學模型與應用案例。
耗散(hào sàn)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耗”指消耗、用盡,而“散”指分散、分離。結合起來,耗散的意思是指某種能量或資源的消耗和分散。
耗散的拆分部首是“耒”和“散”。其中,“耒”是表示農耕的部首,“散”是表示分散的部首。耒的筆畫數為6,散的筆畫數為9。
耗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最早的形态可以在《說文解字》中找到。在繁體中,耗散的寫法保留了相同的字形及意義。
在古代漢字中,耗散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将“耒”寫為“耏”,這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可以見到。另外,也有一些其他的古代字形變體。
1. 這個地區的水資源正在耗散得非常快。
2. 他的財富耗散殆盡,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
耗費、耗時、消耗、耗竭
消散、消耗、散失、耗費
積聚、保存、集中、蓄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