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拗句的意思、拗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拗句的解釋

(1).格律詩中不合常規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出現拗句,一般應采取補救的辦法,即在本句或對句的適當位置上改變其他字的平仄安排。如“紅顔棄軒冕”,第三字按格律應該平聲而用了仄聲,就把第四字應仄而改用平。又如“雨中草色緑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上句第五字該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該仄改為平。拗句經過拗救,就算合律。否則,會出現犯孤平、失黏等毛病。做格律詩舊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這隻是一般的說法。因為在五言格律詩中的第三字和七言格律詩中的第五字的平仄,有的是不能輕易更動的。

(2).見“ 拗句格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拗句是漢語詩歌創作中的特殊句式,指在近體詩(格律詩)中,某句的平仄安排不符合常規格律規則的現象。這種刻意打破平仄規律的手法,需通過特定方式進行補救(即“拗救”),以維持詩歌整體的聲律和諧。其核心特征與學術解析如下:


一、定義與平仄規則基礎

拗句的産生基于近體詩的平仄律。标準五言、七言詩句需遵循“一句之中平仄相間,一聯之内平仄相對,兩聯之間平仄相黏”的規則。當詩人因表意需要突破規則時,即形成拗句。例如:


二、拗救的兩種主要類型

拗句必須通過調整相鄰字的平仄進行補救,否則視為“失律”。主要救法包括:

  1. 本句自救

    當某字違律時,在同一句内調整其他字平仄補償。

    例: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中,若第五字拗為仄聲(成“平平仄仄仄平仄”),則需将第六字由平改仄,形成“平平仄仄仄仄平”。

    出處:王力《漢語詩律學》指出:“凡拗句必須救,自救或他救。”

  2. 對句相救

    出句某字違律,在對句相應位置調整平仄彌補。

    例:出句“仄仄平平仄”若第四字拗為仄(成“仄仄平仄仄”),對句需将第三字由仄改平,即“平平平仄平”。如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字拗,“吹”字救)。

    出處:周振甫《詩詞例話》分析:“拗而能救,則不為病。”


三、拗句的修辭價值

  1. 突破格律束縛

    在嚴守格律與表達需求沖突時,拗救使詩人兼顧形式與内容。如杜甫《登高》“艱難苦恨繁霜鬓”中“苦恨”二字拗,通過後句補救,深化了沉郁情感。

    出處:中華書局《杜詩詳注》評:“杜公拗體,乃神情所寄。”

  2. 強化語言張力

    拗句造成的聲律頓挫感可呼應詩意起伏。陸遊《夜泊水村》“一身報國有萬死”以拗句凸顯決絕之氣,被《宋詩鑒賞辭典》贊為:“拗折之聲見慷慨之志。”


四、學術争議與演變

部分學者如啟功《詩文聲律論稿》認為,拗救實為唐代詩人對格律未嚴時期的遺留句式之規範化。而清代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則強調:“拗句非律詩正格,然高手用之反見奇崛。” 現代研究多認同拗救是格律詩發展中的彈性機制(參《文學遺産》2020年第3期)。


結論

拗句作為近體詩格律體系中的特殊存在,通過“違律—補救”的辯證關系,既拓展了詩歌聲律的靈活性,又為情感表達提供了藝術空間。其核心價值在于平衡形式規範與創作自由,成為古典詩歌美學的重要維度。

網絡擴展解釋

拗句是古典詩詞格律中的專業術語,指格律詩中不符合常規平仄規律的句子。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讀音

拗句指律詩中平仄組合打破常規的句子。讀音存在争議,主流觀點認為應讀作ào jù,部分資料标注為niù jù,但《新華字典》等權威工具書未收錄此讀音。

二、分類與特征

  1. 小拗:指詩句中不影響節奏的1、3、5字平仄變化,如五言句“仄仄平平仄”變為“仄仄仄平仄”。
  2. 大拗:涉及4、6位置(五言第4字,七言第6字)的平仄變化,如“仄仄平仄仄”需通過“拗救”調整。

三、拗救方法

當出現拗句時,需通過以下方式補救:

四、詞中的拗句

詞牌雖無固定平仄,但部分詞人刻意使用拗句增強韻律感,如李白《菩薩蠻》的“平林漠漠煙如織”。

五、典型示例

王維《終南别業》中“行到水窮處”為拗句,通過下句“坐看雲起時”完成平仄補救。

總結來看,拗句是格律詩創作中的特殊現象,需結合具體語境和補救規則靈活運用。如需更完整的詩詞案例,可參考和中的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哀王孫按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報條便做滮池水不師滄澥長行超空侈務楮生德海第二朵頤額漕凡胎濁骨鞏堅廣輪寒噤鶴辂華孽奸奸甲作街術雞内金靜寂鲸仔忌視居寡開壺拉擸立足點樓闆綸連邏候緑瓷率略慢待莽宕猛獁民室奶房弄性尚氣俏俊七等情場慶喜色力狩獵肆劫松水之魚體内同棺維桑卧遊舞輪嫌貧愛富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