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 代的官爵分為九個等級,稱九命。上公九命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他們的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等,各按等級作具體規定。見《周禮·春官·典命》、《禮記·王制》。九等官爵中的最高一級亦稱九命。《大戴禮記·朝事》:“諸侯之得失治亂定,然後明九命之賞以勸之。” 孔廣森 補注:“九命之賞者,加九錫命作方伯。”《漢書·王莽傳上》:“德盛者位高,功大者賞厚,故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則有九錫登等之寵。” 顔師古 注引 張晏 曰:“宗臣有勳勞為上公,國所宗者也。《周禮》‘上公九命’。九命九賜也。” 清 唐孫華 《秣陵太守行》:“太守去官名益高,三褫榮逾錫九命。”
(2). 北周 官秩的等級。 宇文泰 為 魏 太師時作九命之典。以第一品為九命,第九品為一命。每命又分為二級。見《周書·文帝紀下》、《周書·盧辯傳》。 北周 庾信 《周安昌公夫人鄭氏墓志銘》:“天河開國,分畿置政,地有十城,人居九命。”
“九命”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周代将官爵分為九個等級,稱為“九命”,等級越高地位越尊貴。具體劃分如下():
北周時期,宇文泰仿周制改革官制,推行“九命”體系,但等級順序與周代相反():
在唐詩等文學作品中,“九命”被引申為顯赫的官位。例如唐代吳融詩句“相國京兆公,九命來作牧”,即以“九命”形容韋昭度以重臣身份出任地方要職()。
現代網絡中有“九字命”“九命貓妖”等衍生說法,但均無曆史依據,需注意區分()。
九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或動物克服了多次險境而依然幸存,每次都像擁有九條命一樣。這個成語源自西方傳說中的黑貓,被認為有九條命。在中文中,九命常使用于形容一個人或動物的生命力強,能夠克服命運的考驗,頑強地存活下來。
九命的拆分部首是“人”和“犬”,表示與人和狗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2,其中“九”是兩筆,而“命”是10筆。
九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兒女英雄傳》一書中。這本小說描寫了明朝水師被倭寇襲擊的故事,書中的主人公水軍大将軍王進義被賦予了九條命,成為了大家口中的九命将軍。後來,九命逐漸被人們引申為實力強大、命運多舛的人或動物。
九命的繁體字為「九命」,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九命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依然是「九命」。
1. 他經曆了多次危險,但每次都能化險為夷,真是一個擁有九命的人。
2. 這隻貓從高樓掉下來居然毫發無損,真是有九命之神。
3. 大象在深水中遊了好久,最後成功脫險,果然是有九命的動物。
1. 五光十色
2. 六神無主
3. 十全十美
1. 命大
2. 命硬
3. 命頑
1. 命苦
2. 命薄
3. 命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