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撥頭的意思、撥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撥頭的解釋

唐 代一種戴假面具的樂舞,來自西域。又名拔頭、缽頭。《文獻通考·樂二十》:“撥頭,出西域,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為此舞以象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八節:“另一種帶假面具的樂舞撥頭,也自西域流傳于 長安 ,并且自 長安 傳入 日本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撥頭"(也寫作"缽頭")是中國古代樂舞術語,特指一種源自西域、盛行于唐代的帶有故事情節的歌舞表演形式。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核心釋義

  1. 表演形式

    指唐代"歌舞戲"的一種,表演者通常披發、素衣,作悲戚狀,通過疾速的舞蹈動作演繹複仇故事(如"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的情節)。其舞姿剛勁,節奏急促,具有戲劇沖突性。

  2. 詞源特征

    "撥"字體現動作的迅疾與力度(如"撥動"),"頭"可能指表演者披發的形象或樂曲的起始段落。該詞屬複合名詞,專指此類帶有叙事性的胡舞。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與流行

    據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撥頭源自西域"胡戲",後傳入中原成為宮廷及民間宴樂的重要節目。其音樂結構為"曲八疊",舞蹈風格粗犷悲壯。

  2. 文化融合

    作為絲綢之路上樂舞交流的代表,撥頭融合了西域舞蹈的剛健特質與中原叙事藝術,反映了唐代多元文化交融的特點。宋代後逐漸失傳,僅存文獻記載。

三、學術與文化價值

  1. 戲劇史意義

    撥頭被視為中國早期戲劇的雛形之一(如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将其列為"古劇"),其"角色扮演+歌舞叙事"的形式對後世戲曲有啟蒙作用。

  2. 語言學研究

    該詞作為唐代樂舞專名,是漢語吸收外來文化的典型例證。其異寫"缽頭"印證了音譯詞的書寫流變,常見于敦煌文獻與唐宋筆記。

權威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撥頭”是唐代從西域傳入中原的一種樂舞形式,具有獨特的表演形式和故事背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起源與别稱
    該樂舞源自西域,在唐代傳入中原,又名“拔頭”“缽頭”。其名稱可能源于音譯,反映了西域文化的特點。

  2. 表演形式
    舞者頭戴假面具,身着素衣,披發表演,通過誇張的肢體動作和表情模仿情節。舞蹈分為八疊(八段),結構較為複雜。

  3. 故事主題
    據《文獻通考》記載,舞蹈内容表現西域胡人遭猛獸襲擊身亡,其子尋獸複仇的故事,具有悲壯色彩。

  4. 曆史影響
    該樂舞不僅在中原流行,還傳入日本,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例證。範文瀾在《中國通史》中也提及了其傳播路徑。

“撥頭”是融合西域與中原文化的藝術形式,通過面具和叙事性舞蹈展現古代樂舞的多元性。其曆史記載多見于《文獻通考》《舊唐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藹然仁者背角碧琉璃並悉朝彥褫官池漚春錦從長計較丹魄扼臂齧指法官罰規蜂擁蟻聚焚薙趕步幹系幹線給廪更制宮婢光塌塌貫缗官奴谷貨黑咕籠咚家火結軌節棁精細入微镌載蘭戺勒緊褲帶列擊爐槌輪彩論平缦布蒙師缪紾偶變投隙譴咎鉛坑侵蔽權豪勢要确貨蓐收三平上蔡蒼鷹社家審參聖誕老人順迎溯源特質凸凹不平晚母湘弦險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