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拨头的意思、拨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拨头的解释

唐 代一种戴假面具的乐舞,来自西域。又名拔头、钵头。《文献通考·乐二十》:“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另一种带假面具的乐舞拨头,也自西域流传于 长安 ,并且自 长安 传入 日本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拨头"(也写作"钵头")是中国古代乐舞术语,特指一种源自西域、盛行于唐代的带有故事情节的歌舞表演形式。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核心释义

  1. 表演形式

    指唐代"歌舞戏"的一种,表演者通常披发、素衣,作悲戚状,通过疾速的舞蹈动作演绎复仇故事(如"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的情节)。其舞姿刚劲,节奏急促,具有戏剧冲突性。

  2. 词源特征

    "拨"字体现动作的迅疾与力度(如"拨动"),"头"可能指表演者披发的形象或乐曲的起始段落。该词属复合名词,专指此类带有叙事性的胡舞。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与流行

    据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拨头源自西域"胡戏",后传入中原成为宫廷及民间宴乐的重要节目。其音乐结构为"曲八叠",舞蹈风格粗犷悲壮。

  2. 文化融合

    作为丝绸之路上乐舞交流的代表,拨头融合了西域舞蹈的刚健特质与中原叙事艺术,反映了唐代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宋代后逐渐失传,仅存文献记载。

三、学术与文化价值

  1. 戏剧史意义

    拨头被视为中国早期戏剧的雏形之一(如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将其列为"古剧"),其"角色扮演+歌舞叙事"的形式对后世戏曲有启蒙作用。

  2. 语言学研究

    该词作为唐代乐舞专名,是汉语吸收外来文化的典型例证。其异写"钵头"印证了音译词的书写流变,常见于敦煌文献与唐宋笔记。

权威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拨头”是唐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乐舞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故事背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起源与别称
    该乐舞源自西域,在唐代传入中原,又名“拔头”“钵头”。其名称可能源于音译,反映了西域文化的特点。

  2. 表演形式
    舞者头戴假面具,身着素衣,披发表演,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模仿情节。舞蹈分为八叠(八段),结构较为复杂。

  3. 故事主题
    据《文献通考》记载,舞蹈内容表现西域胡人遭猛兽袭击身亡,其子寻兽复仇的故事,具有悲壮色彩。

  4. 历史影响
    该乐舞不仅在中原流行,还传入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例证。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也提及了其传播路径。

“拨头”是融合西域与中原文化的艺术形式,通过面具和叙事性舞蹈展现古代乐舞的多元性。其历史记载多见于《文献通考》《旧唐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菴菴阿雅伟变色眼镜螭盘窗挺莼丝电覆貂蝉满座豆藤逗延遏过萼绿该博盖子甘水鼓衰力尽河步黑牡丹合语荷珠晦塞回应降纳饥惫径遂麂皮鸡絮鞫理诳侮龙尾砚蛮牋毛颖眉间锁觅缝鸣鹊末叶嫩手撚子弄精魂哦诵青穹弃农经商气吞宇宙色谱擅自为谋生财摄照事功之学视如寇仇説部属珊桃叶渡听言退役伟德五更调乡程相忘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