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坍塌的牆。 南朝 宋武帝 《登作樂山》詩:“壤草淩故國,拱木秀頽垣。” 宋 蘇轼 《濠州七絕·四望亭》:“頽垣破礎沒紫荊,故老猶言短李亭。”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會獄》:“宮槐古樹閲滄田,挂寒煙,倚頽垣。” 艾青 《北方》詩:“村莊呀,山坡呀,河岸呀,頹垣與荒冢呀,都披上了土色的憂郁。”
“頽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文學引用:
延伸含義:
“頽垣”是漢語中典型的意象詞彙,通過具象的“坍塌牆體”傳遞抽象的曆史滄桑感,常見于文學作品與曆史描述。
頽垣(tuí yuá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殘破的建築、廢墟或宮殿。通常用來形容古代建築或城牆的殘破不堪。
頽垣的部首是阝(邑的變形部首),筆畫總計為17畫。其中,頽的部首是頁(也的變形部首),帶有引申義的意思。垣的部首是土,表示和土地有關。
頽垣一詞最初出現在《詩經·秦風·谷風》:“人其頽窮,邦國殚矣。”後來,這個詞彙廣泛應用于文學作品和文言文中。
頽垣的繁體字為頹園。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一些差異。在古時候,頽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意思仍然相同。
1. 這座古城牆已變成了一片頽垣。
2. 他們發現一座古老宮殿的頽垣,感歎着曆史的滄桑。
1. 頽敗:形容衰敗、破敗的景象。
2. 頽缶:古代一種殘破的陶罐。
1. 殘垣敗壁:形容古代建築或城牆殘破不堪的景象。
1. 宏偉:與頽垣相反,形容規模龐大、壯麗的建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