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楮的意思、斷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楮的解釋

殘缺的紙。 明 汪道會 《墨賦》:“鐫鏤貞珉,點畫斷楮。”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斷楮”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uàn chǔ,其基本含義是殘缺的紙。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和相關信息:

詞義解析

  1. 字面含義

    • “楮”本指一種落葉喬木(學名構樹),其樹皮可用于造紙。因此,“楮”在古代常作為“紙”的代稱。
    • “斷”意為斷裂、殘缺,“斷楮”即指殘破不完整的紙張。例如明代汪道會《墨賦》中提到:“鐫鏤貞珉,點畫斷楮。”。
  2. 使用語境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描述紙張的破損狀态,或借喻書寫材料的殘缺不全。

補充說明

“斷楮”屬于生僻詞,現代使用較少,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若需引用,可參考明代文獻中的用例或權威詞典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楮(duàn zh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竹子的關節點,即竹子的節處。它的拆分部首是 "斷" 和 "木",其中 "斷" 作為主部,表示竹子斷裂的狀态,而 "木" 作為聲旁,表示與木材相關。按照漢字的筆畫順序,斷楮的筆畫數為11畫。 斷楮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用竹子制作各種物品,如竹籃、竹筒等。在加工竹子的過程中,會将竹子切斷,并找出竹子的關節點進行利用。因此,斷楮這個詞語就是用來表示竹子的節處。 在繁體字中,斷楮的寫法為「斷樞」。它保留了原始漢字的形狀和結構,并且在部分地區仍然被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關于斷楮的古時候寫法,我無法給出準确的例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不同的朝代和時期,漢字的形狀和結構都會有所變化。 以下是一個關于斷楮的例句: 1. 他用刀将竹子切斷了最後一個斷楮。 2. 這個斷楮的節處非常堅固,可以用來制作耐用的竹制品。 有關斷楮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我目前無法提供詳細的信息。同時,提醒您,斷楮這個詞語并不常用,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可能很少出現相關的詞組、近義詞或反義詞。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