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纳善言。《汉书·梅福传》:“昔 高祖 纳善若不及,从諫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及至州,坦怀纳善,侧席思政。” 唐 陆贽 《兴元论解姜公辅状》:“求諫如不及,纳善如转圜。”
“纳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接受善言或采纳好的建议、主张,常用于描述上位者或贤明之人虚心听取有益意见的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释:
接受善言,采纳良策
指主动听取并接受他人提出的正确、有益的意见或建议。如《汉语大词典》释为“接纳善言”,强调对有价值言论的采纳。古代文献中多用于形容君主、官员虚心纳谏的品德,体现决策者从善如流的胸襟。
引申为谦逊包容的态度
除具体行为外,“纳善”亦暗含谦逊包容的处世态度。《古代汉语词典》指出其蕴含“以开放心态接受他人优点”之意,如《后汉书》中“虚己纳善”的用法,凸显主体主动放低姿态、求教于人的修养。
行为特征:主动性与选择性
“纳”强调主动接纳,“善”则特指符合道义或具有建设性的内容。区别于被动接受,“纳善”隐含对信息价值的甄别,如《资治通鉴》载唐太宗“兼听纳善”,即体现对有益谏言的筛选与吸收。
古籍例证参考
《资治通鉴·唐纪》载:“太宗虚怀纳善,每见疏奏有裨政者,必焚香盥手而读之。”此例生动展现“纳善”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即统治者以庄重态度对待臣属的合理建议。
权威来源
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及《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的经典释义与用例,确保学术准确性。
“纳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纳善”由“纳”(接纳、接受)和“善”(善良、善言)组成,核心含义为“接纳善言或善良的品质”。具体可分为两方面:
“纳善”一词兼具历史厚重与现代适用性,既体现传统文化中对“善言”的重视,也可扩展至个人修养层面。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汉书》《南史》等典籍。
播种机不资侧向幢棨刺肚答表大君电磁学顶柱子恶实讹言惑众放资丰融覆按负襁拊弦父荫纲船高秩豪率槐黄画墁慧骨激卬箭萌加油警跸惊虑咎鼓俊杰遽人居止宽情黧鸡廪给龙钩龙言凤语秘幻名不虚立默会墓厉戕害奇花异卉求马于唐市求亲囚桎敧危三好二怯商顿捎裢时友庶国顺乡睢睢遂意棠颂伟烈踒闪巷战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