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孔 传:“麓,録也。纳 舜 使大録万机之政。”后以“纳麓”谓总揽大政。 南朝 梁 江淹 《萧太尉上便宜表》:“菲躬谦度,方追 重华 纳麓之勤;约情撝操,乃取 文命 卑宫之义。”《旧唐书·哀帝纪》:“著 重华 纳麓之功,彰 文命 导川之绩。” 宋 王禹偁 《谢加朝请大夫表》:“去岁伏遇尊号皇帝陛下,详观国书,追念始祖,顾復不祧之庙,光扬纳麓之勋。”
“纳麓”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核心含义
指“总揽大政”或“执掌国家重要政务”。出自《尚书·舜典》中“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记载,描述舜在执掌政事时,即使遭遇极端天气仍能保持清醒,体现其治国能力。
字词溯源
历史文献用例
常见误读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山脉延伸至平原的地理概念”,实为错误。该词并无自然地理含义,需结合典籍理解。
“纳麓”属文言词汇,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强调对国家政务的全面掌控能力。其权威解释均指向政治管理,需注意与字面“山麓”区分。
《纳麓》是一个古汉语词语,含义丰富而深刻。它可以指代山脉的低处或侧面,也可以引申为接纳、收纳。该词由两个部分组成:纟(mÌ,由纟和兰两个部首构成,表示和纺织品相关)和鹿(lù,为“鹿”的古体字,表示野生的鹿)。这个词的组合形成“麓” ,表示山麓、山脚或山谷之意。
《纳麓》这个词是古代汉字的一个变体,它出现在《广韵》这本古代字典中,但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在繁体字中,纳麓的写法为「納麓」。
在古代汉字中,纳麓的写法稍有不同。纳的古体字是「衲」,它添加了表示衣物的「衤」字旁,表示纺织品,体现了纺织品和纺织相关的含义;麓的古体字是「辂」,它由辂车和辂车下的足部组成,表示山脚、山谷或接近山地的意思。这两个古体字的结合形成了如今的「纳麓」。
在现代汉语中,「纳麓」的用法受限,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例句来了解其含义。
1. 山峰高耸,绿树蔓延,纳麓之处,美不胜收。
(意思: 在山脉低处或山谷之间,风景秀丽,令人惊叹。)
2. 这个山谷是纳麓地带,可以搭建营地野外露营。
(意思: 这个山谷是山脚下的开阔地,非常适合搭建露营地。)
纳麓作为一个单词并不常用,因此它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也比较有限。
组词:纳山脚、纳深谷、纳山涧
近义词:山脚、山谷、山间
反义词:山顶、山岳、山巅
纳麓这个词语的含义丰富而多样,带有山脉低处或侧面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收纳、接纳。它是古代汉字的一个变体,繁体写法为「納麓」。尽管它在现代汉语中用途受限,但它仍然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历史渊源。
百累百冗摆台抱持悲耻波峰不当道草藳尺地初政电闼第二职业顶大二次元风戾奉旨风钻分携贯盈恶稔滚同后善欢休回填混唚骄才稽揆金邻九侯朘取口颊姱服恋诗翏翏泷夫陆营鸟栖鸟食盘术鉟铤欠伸茜意弃孩鳅鱽驱徙稔收上火商蚷晌睡识会素车白马素德素篆糖尿甜浄天律踢毬妄予武卫笑矣乎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