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孔 传:“麓,録也。纳 舜 使大録万机之政。”后以“纳麓”谓总揽大政。 南朝 梁 江淹 《萧太尉上便宜表》:“菲躬谦度,方追 重华 纳麓之勤;约情撝操,乃取 文命 卑宫之义。”《旧唐书·哀帝纪》:“著 重华 纳麓之功,彰 文命 导川之绩。” 宋 王禹偁 《谢加朝请大夫表》:“去岁伏遇尊号皇帝陛下,详观国书,追念始祖,顾復不祧之庙,光扬纳麓之勋。”
"纳麓"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文言词汇,含义较为特殊且现代使用频率极低。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经典文献,其详细解释如下:
纳麓(nà lù)指总揽大政、执掌国事,特指帝王或重臣全面管理国家政务。该词承载着古代政治文化中“受命于天”的象征意义,强调对重大事务的统领权。
《尚书·舜典》本源
该词最早见于记载舜帝执政的文献:“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描述舜进入山林总揽政务时,即使遭遇狂风暴雨仍镇定自若,彰显其治国能力㊟¹。此处“麓”指山脚林野,象征原始政权场所,“纳”即接纳、统摄。
孔颖达《尚书正义》疏证
唐代学者孔颖达注解:“纳舜于大麓之职,使大录万机之政”,明确将“大麓”阐释为总理国政的要职㊟²。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纳麓:谓总揽大政。“《书·舜典》:‘纳于大麓。’后因以‘纳麓’谓总揽大政。”㊟³
示例:明代张居正《祭封一品李太夫人文》:“笃生哲人,为辅为弼,纳麓敷文,奋武维烈。”
《辞源》(修订本)
引《尚书》典故,强调其“主持国政”的引申义,并指出该词属历史语汇,现代罕用㊟⁴。
“纳麓”浓缩了两种文化意象:
(注:古籍原文及权威辞书释义未提供网络链接,标注纸质文献版本信息以确保学术严谨性。)
“纳麓”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核心含义
指“总揽大政”或“执掌国家重要政务”。出自《尚书·舜典》中“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记载,描述舜在执掌政事时,即使遭遇极端天气仍能保持清醒,体现其治国能力。
字词溯源
历史文献用例
常见误读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山脉延伸至平原的地理概念”,实为错误。该词并无自然地理含义,需结合典籍理解。
“纳麓”属文言词汇,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强调对国家政务的全面掌控能力。其权威解释均指向政治管理,需注意与字面“山麓”区分。
艾艾鼇鱼败桡柏台板櫈傍晌棒杖表里受敌碧鷄閟器草率从事襜蔽廛郭传心崔罗什觕理地王防水风承凤竹腐财负气仗义富有天下估人孤山寺寒荆豢龙户版借箸惊白寄书雁砍砢匡衞丽风刘毅答诏乱物迷滞抹岸破壳諐失谴责小説轻直七嘴八舌绒裤三下五除二森萧尚白矢石受官厅谁个霆策同花徒搏退责托梦畏约仙岛嫌忌晓俗閜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