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兩陣 ”。
“兩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分析:
基本解釋
“兩陳”通“兩陣”,指古代作戰時雙方軍隊的列陣或對峙狀态。例如《三國志》中提到的“決機於兩陳之間”即指戰場上的決策。
異體詞說明
根據漢典、滬江詞典等資料,“兩陳”屬于“兩陣”的異體寫法,二者含義相同,均用于描述軍事對陣場景。
典型用法
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戰場布局,如中的例句:“奇正發於無窮之源”體現陣法變化,“與天下争衡”突出戰略意義。
注意混淆項
部分低權威網頁提到中藥“二陳”(陳皮、半夏),但該詞與“兩陳”無直接關聯,屬于同音異義現象(、10未采用)。
建議需要具體古籍例證時,可參考《三國志》《孫子兵法》等文獻中的實際用例(提供部分例句)。
《兩陳》是指南宋末年,宋甯宗與宋理宗兩位皇帝先後登位時的一段曆史。由于兩位皇帝的名字都是陳,所以被稱為《兩陳》。
《兩陳》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阝”和“阜”,共有15個筆畫。
《兩陳》來源于南宋末年的政治動蕩。宋甯宗于1194年即位,但他心性荒淫、不治國事,導緻朝政腐敗,國力日漸衰弱。1249年,他因謀劃廢黜太子而被廢為太上皇,由其子宋理宗繼位。然而,宋理宗繼位後同樣奢侈無度、暴虐無道,導緻南宋政權更加衰敗。
《兩陳》的繁體字為「兩陳」。
在古時候,「兩陳」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大緻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1. 南宋末年的政治黑暗時期可謂《兩陳》世态的真實寫照。
2. 《兩陳》之後,南宋政權的衰落不可逆轉。
兩敗俱傷、兩全其美、兩袖清風、兩地分居、兩翼齊飛
兩宋
統一、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