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木栰的意思、木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木栰的解释

同“ 木筏 ”。《宋史·苏轼传》:“ 岐 下岁输 南山 木栰,自 渭 入 河 ,经 砥柱 之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木栰(mù fá)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指用木材捆扎而成的简易渡水工具,即木筏。以下从释义、古籍用例及现代延伸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构成

    • 木:指木材、树木,强调材质来源。
    • 栰:同“筏”,《说文解字》释为“编木以渡也”,即用木材或竹材编成的浮具。

      综合释义:以原木或木板捆扎而成的简易水上交通工具,多见于古代渡河、运载物资的场景(《汉语大词典》)。

  2. 功能特性

    木栰依靠木材浮力承载人或货物,结构简单,无动力装置,需借助水流或人力划动前行,常见于江河浅滩区域(《辞源》)。


二、古籍文献用例

  1. 《汉书·邓通传》

    “(邓通)以濯船为黄头郎,后以棹船为郎。”

    颜师古注:“濯船,持栰行船也。”此处“栰”即指木筏类工具,用于漕运(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水经注·江水》

    记载长江上游险滩处“行者乘木栰而下”,描述商旅利用木筏通过湍急水道的情景(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三、现代延伸与权威参考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明确标注“栰”为“筏”的异体字,释义为“水上行驶的竹木编排”,属历史词条,现代汉语多用“筏”。

  2. 《中国航海史基础文献汇编》

    指出木栰是早期内河航运的重要工具,其形制演变反映古代造船技术的雏形(科学出版社)。


木栰作为古代渡水工具的专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释义以《汉语大词典》《辞源》为基础,古籍用例印证实际功能,现代文献则从技术史角度深化认知,共同构建权威解释框架。

网络扩展解释

“木栰”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mù fá,其核心含义与“木筏”相同,指用长木料捆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以下是详细解释:

  1. 结构与用途
    木栰由多根木材或竹材通过绳索、藤条等固定在一起,形成平面结构,主要用于水路运输或渡河。古代文献如《宋史·苏轼传》提到“岐下岁输南山木栰,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说明其常用于险要河流的木材运输。

  2. 历史背景
    木栰作为简易船只的替代品,在缺乏大型船舶技术的地区尤为常见,尤其在山区或急流环境中,是古代重要的运输工具之一。

  3. 字形与异写
    “栰”是“筏”的异体字,两者意义相通,均指水上浮具。现代汉语中“木筏”更为常用,而“木栰”多见于古籍或特定方言中。

总结来看,“木栰”是古代对木筏的另一种表述,强调其材质(木)与功能(渡水运输),具有明确的历史和实用背景。

别人正在浏览...

昂首伸眉拔赵帜立赤帜兵马籍部照搀搓车马辐辏诞马道迹貂扇缔盟断絶方头不劣覆覈负业革故立新观音素鼓箭悍媢黑土狐虎之威魂瓶检钩尖滑惊群动众巾帽金腰带迥别匡矫流内楼台緑苹媚上盟军明镜高悬悯默排水管贫嘴乾隐勤任亲献凄如穣子筛瓦山环诗家三昧十家香双崤顺当顺风使帆讨秋讨袭它时潼华通推退聘拓定无碍会无乐祥祉小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