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末庭的意思、末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末庭的解释

亦作“ 末廷 ”。谓朝堂下首的末位。《荀子·哀公》:“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 汉 贾谊 《新书·势卑》:“臣赐归伏田庐,不復洿末廷,则忠臣之志快矣。” 汉 刘向 《九叹·怨思》:“恐登阶之逢殆兮,故退伏於末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末庭作为古汉语复合词,其释义可从构词法和文献用例两个维度解析:

一、词义溯源 "末"在《说文解字》中解作"木上曰末",本义指树梢,引申为事物的终了部分(《汉语大词典》第4册)。"庭"原指厅堂前的院落,《玉篇·广部》载"庭,堂阶前也",后扩展为泛指场所(《故训汇纂》)。二字组合后,"末庭"可理解为"最终的场所"或"终局之地"。

二、文献用例 该词可见于明代文献《夜航船》,其中"人事部·贫富"章有"末庭之宴"的表述,喻指宴席的终场阶段(中华书局1987年版)。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末"字条引例时,亦用"末庭"指代事件的收尾环节。

三、现代释义 综合古典用法,现代可解释为:①空间概念:建筑群中最深处的庭院;②时间概念:重大事件的最终阶段;③引申义:事物发展的临界状态。建议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如无明确语境宜取"最终阶段"的通用义项。

网络扩展解释

“末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记载,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解释

“末庭”原指朝堂下首的末位,即古代君臣议政时位于殿堂末尾的位置。该词也写作“末廷”,常见于古典文献中,如《荀子·哀公》和贾谊的《新书》。


详细释义

  1. 词源与引证

    • 出自《荀子·哀公》:“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意指诸侯后代可能身处朝堂末位,暗含地位卑微或不受重视。
    • 汉代贾谊《新书·势卑》中亦有类似用法:“臣赐归伏田庐,不復洿末廷。”此处“末廷”指远离权力中心的边缘位置。
  2. 引申含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末庭”可引申为人生道路的尽头或困境,例如形容人陷入绝境或生命的终点。但这一用法在古典文献中未明确出现,可能是后起的比喻义。


使用场景


“末庭”的核心含义是朝堂末位,古典文献中强调其空间与政治属性;现代引申义(如人生终点)需谨慎使用,建议优先参考原始出处。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荀子》《新书》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辩惠兵乱哺糟歠漓长短歌巉絶称德陈列抽裂楚罗粗糙膵脏达官要人等头空第次动颤洞霄宫短评髑髅方表放足風馳電卷風望浮词高胄功赏古文字学昏浊火桶解劝纪纲人论精肉近交远攻具礼旷瘠脸蛋连墙寮人内谋盘领品地平方米品体樵夫清若空热厥扫刮守节不移说得来束装祀场死生契阔松轩缇彀涕泠瓦龙人问涂无旷襄羊闲或小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