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向月。 南朝 陳 張正見 《有所思》詩:“看花憶塞草,對月想邊秋。” 唐 李白 《将進酒》詩:“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2).滿月。 元 無名氏 《隔江鬥智》第二折:“這對月之時,取 劉備 同小姐回門拜見老夫人來。”《醒世姻緣傳》第一回:“對月領了文憑,往東江米巷買了三頂 福建 頭號官轎,算計自己、夫人、 大舍 乘坐。”《歧路燈》第九九回:“房下有兩個小太太,上下不過二十三四天,俱生的是相公,那太爺就喜的了不成。不料這七天頭上,那個小相公是對月風,這個新小相公是七日風,一齊都害了撮口臍風。”
“對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進行解析:
向月
指向月亮的方向或面對月亮的行為,常見于古詩文中表達望月的情境。例如南朝陳張正見《有所思》詩:“看花憶塞草,對月想邊秋”。
滿月
指月亮圓滿的狀态,如“對月飲酒”中描述滿月時的場景。
在文學中,“對月”常被賦予相思、思念的意象。如成語“對月”指兩人身處異地,共望同一輪明月,寄托相思之情。例如:“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表達對友人的牽挂。
“對月”是古典詩詞的常見意象,多用于抒發孤獨、懷舊或人生感慨:
若需更完整的詩詞引用或曆史典故,可參考來源網頁的詳細内容。
《對月》是指在夜晚仰望月亮,感歎月亮的美麗、明亮和威嚴。
拆分部首和筆畫:
對(一、寸、口) 3畫
月(⺆、月) 4畫
來源:
《對月》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在宋代文學大師蘇轼的《赤壁賦》中有“豪士慷慨,防身于孤城之上;美女豪傑,眼望于鬥牛之間。身當矢石,力拒曲沃;千辛萬苦,不違齊夜之戰;親舊雖疏,心忠且直;彼也對月,孤也。”的描寫。
繁體字形:
對月
古時候漢字寫法:
對(對)
月(-))
例句:
1. 我常常獨自對月沉思。
2. 他情深意濃地對月吟詩。
3. 在秋夜的田園,人們常常在田間對月談心。
組詞:
對話、對視、對比、對稱、對立
近義詞:
仰望月亮、望月
反義詞:
對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