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泯泯的意思、泯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泯泯的解释

(1).纷乱貌;昏乱貌。《吕氏春秋·慎大》:“众庶泯泯,皆有远志,莫敢直言,其生若惊。” 宋 秦观 《吊鎛钟文》:“新故相代,未始云毕,纷然殊途,必有一出,决不泯泯,草亡木卒。”参见“ 泯泯棼棼 ”。

(2).众多貌。 汉 蔡邕 《京兆樊惠渠颂》:“泯泯我人,既富且盈。” 严复 《论世变之亟》:“此真泯泯者智虑所万不及知。”

(3).水清貌。 唐 杜甫 《漫成》诗之一:“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 金 段克己 《乙巳清明游》诗:“ 卢沟 直下两水合,泯泯暗流通一线。” 清 张尚瑗 《观音岩》诗:“顶矗日黯黯,趾沉波泯泯。”

(4).消失,灭绝。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后之学者,无所寻逐,以至于今泯泯也。”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若非 司马温公 特书於《通鑑》中,则视死如归,应对不屈之节,卒泯泯而不传。” 明 宋濂 《白鹿生小传》:“其行义可法者,不当使其泯泯,因造为小传如右。”

(5).恬静;寂然。《黄庭内景经·口为》:“雷鸣电激神泯泯。” 梁丘子 注:“泯泯,取平声读。调神理气,魂魄恬愉,虽遇震雷而不惊慴。” 宋 叶适 《息虚论二·待时》:“时若是之久而当待,机若是之远而未可乘,则昔之所谓 楚 、 汉 、 隋 、 唐 多事之时,所以奋起而立功名者,岂必若是之泯泯默默,使少壮至於耆老而终不见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泯泯”的汉语词典释义

“泯泯”是一个形容词,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1. 形容消失、灭绝的状态

    指事物逐渐消散、湮灭或归于沉寂。此义强调动态的消亡过程,常用于描述记忆、痕迹或声音的消散。例如《汉语大词典》释义为“纷乱貌;消失貌”, 如《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中“泯泯芬芬”,形容混乱中逐渐消亡的景象。王力《古汉语字典》进一步指出其核心为“灭,尽”之意。

  2. 形容纷乱、混杂的样子

    侧重事物交错混杂而界限模糊的状态。如《古代汉语词典》 引《尚书·吕刑》“民兴胥渐,泯泯棼棼”,描述人群纷扰混乱之态。此用法多见于先秦文献,后世逐渐少用。

现代使用与补充说明

现代汉语中“泯泯”已非常用词,多出现在仿古语境或固定搭配(如“泯泯众人”)。其核心语义始终围绕“消失”与“混乱”展开,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侧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标注为书面语词,释义为“纷乱消失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详见 汉典网“泯”字条目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128页
  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907页
  4.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第321页

网络扩展解释

“泯泯”是一个汉语叠词,其含义根据语境有所不同,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 纷乱、昏乱之貌
    源自《吕氏春秋·慎大》“众庶泯泯,皆有远志”,形容社会或人群的混乱无序状态。宋代秦观《吊鎛钟文》中“决不泯泯”也延续此意,强调事物在纷乱中的存续。

  2. 众多、繁盛之貌
    如汉蔡邕《京兆樊惠渠颂》“泯泯我人,既富且盈”,描述人口繁盛、生活富足的场景。

  3. 水清澈平静之貌
    杜甫《漫成》诗“春流泯泯清”及金代段克己诗句均用此意,形容水流清透、宁静的状态。

  4. 消失、灭绝
    如“泯灭”“泯没”,表示事物彻底消亡,如王安石《伤仲永》“泯然众人”即指才能的消失。

  5. 恬静或寂然(较少用)
    部分文献中引申为平静状态,但用例较少。

语言特点
“泯”本义为消灭(从水,民声),叠用后既可强化原义(如消失),也可衍生新意(如纷乱、清澈),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把滑柏成悲雨鬓华脖梗子谶文彻馔舂槁春英猝暴蹴地大半丁徭洞开恩借防禁反仄风兴云蒸黼冕辅助体操攻苦食淡诖僞古孙滑旱冰环絙黄锺瓦缶鹄国汇费间隔蹇驴接离剂救讥弄继起九曜克绍镴焊陆九渊緑林大盗缪乱暖融融棚圈片儿会彯组清望穷虎泣数行下容厝柔枝嫩叶赛庙时间性诗席私相授受天黑嗁号通诰团粉望诸君无牵无挂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