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众和睦团结。《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6*民和,养之以德则6*民合。”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二:“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柘枝歌》:“始知事简乐民和,不厌来观柘枝舞。”
民众的信赖。《史记·楚世家》:“ 熊渠 甚得 江 汉 间民和。”《汉书·萧何传》:“客又説 何 曰:‘……君初入 关 ,本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尚復孳孳得民和。’”《梁书·止足传·顾宪之》:“﹝ 顾宪之 ﹞性又清俭,彊力为政,甚得民和。”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民和汉语 快速查询。
“民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民众和睦团结,强调社会和谐与人民之间的融洽关系。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六年》的“民和年丰”,意为民众和谐则年景丰收,体现古代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二、引申含义 在政治语境中,可引申为民众对治理者的信赖。如《史记·楚世家》记载“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即通过良好治理获得民众支持。
三、历史文献佐证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社会治理成效(如“政通人和”)、地域文化特征(如青海民和县地名来源),或作为人名表达对品德与能力的期许。
补充说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更多以“政通民和”“民和年丰”等成语形式出现,体现对传统社会治理智慧的传承。
《民和》是一个含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它表示人民之间和睦相处、和平共处的状态。
《民和》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民(mín)和和(hé)。其中,民的部首是氏,笔画数为5;和的部首是口,笔画数为8。
《民和》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始见于《诗经·小雅·民各有邻》,意为人民邻里和睦相处,和平共处。
《民和》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民和」。
古代汉字中的《民和》写作「民和」,并没有现代汉字的变体,形状与现代汉字相似。
1. 社区里的居民和睦相处,形成了一个温暖的民和氛围。
2. 古代的国君常常以民和为国家的最高目标。
民心、和谐、民主、民意、和睦、和平
和睦、友爱、和谐、融洽
不和、敌对、冲突、纷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