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众和睦团结。《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6*民和,养之以德则6*民合。”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二:“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柘枝歌》:“始知事简乐民和,不厌来观柘枝舞。”
民众的信赖。《史记·楚世家》:“ 熊渠 甚得 江 汉 间民和。”《汉书·萧何传》:“客又説 何 曰:‘……君初入 关 ,本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尚復孳孳得民和。’”《梁书·止足传·顾宪之》:“﹝ 顾宪之 ﹞性又清俭,彊力为政,甚得民和。”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民和汉语 快速查询。
民和是汉语复合词,由“民”与“和”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民众和睦、社会安定。以下是具体释义及权威依据:
民众和睦融洽
指百姓之间关系和谐,无冲突纷争。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释义为“民众和睦”。
社会安定,民生康乐
强调政治清平下人民安居乐业的整体状态,常与“政通”并用为“政通民和”。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该词,释义为“人民和睦团结”。
政治理想象征
古代文献中,“民和”被视为治国目标。如《礼记·乐记》:“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其中“民治”即含民和之意。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礼记》。
地域命名渊源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之名即取自“政通民和”的治国理念,寄托地方安定愿景。
来源:《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史为乐主编)。
《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 此处“和民”即“使民和”,强调以德政促成民众和睦。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春秋左传注》。
参见: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协和万邦。
“民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民众和睦团结,强调社会和谐与人民之间的融洽关系。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六年》的“民和年丰”,意为民众和谐则年景丰收,体现古代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二、引申含义 在政治语境中,可引申为民众对治理者的信赖。如《史记·楚世家》记载“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即通过良好治理获得民众支持。
三、历史文献佐证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社会治理成效(如“政通人和”)、地域文化特征(如青海民和县地名来源),或作为人名表达对品德与能力的期许。
补充说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更多以“政通民和”“民和年丰”等成语形式出现,体现对传统社会治理智慧的传承。
邦绩贲门布丁策士垂戒词府黨議丹鸟饵料负气含灵负袟诰封夫人高见絓绝灌顶鹤长凫短横行天下坏植散群嘉膳结缆渴日恪守控拢括搭来世凌凙廪秋鸾耦满鼓鼓没世难忘眠云墨路平实浅戆锵钺潜洽遣适敲冰玉屑起柩青木鋭精赏附山灵生硝屎盆儿水火笋儿拳桃棘矢天市天籥委讬文政无家可归无义草五月粜新谷闲婉歇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