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刑不戮的意思、明刑不戮的详细解释
明刑不戮的解释
指刑罚严明,人民就很少犯法而被杀。
词语分解
- 明刑的解释 .明确的法令。《诗·大雅·抑》:“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毛 传:“刑,法也。”《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经有正义,律有明刑。”.指把犯人所犯罪状写在板上,置于其背以示惩罚。《周礼·地官·司救》:
- 戮的解释 戮 ù 杀:戮尸。杀戮。 〔戮力〕合力,并力,如“戮戮同心”。 羞辱,侮辱:戮人(罪人)。戮民(受刑罚的人)。戮辱。戮笑(耻笑)。 笔画数:; 部首: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明刑不戮”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其核心含义在于阐述严明刑罚以达到减少乃至避免杀戮的目的。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 词义解析
- 明刑: 指严明、公正地执行法律刑罚。“明”在此意为彰明、严明,“刑”指刑法、刑罚。
- 不戮: 指不(需要)杀戮。“戮”即杀戮、处死。
- 整体含义: 意指通过公正严明地执行法律(包括各种刑罚),使民众知晓法律的威严并自觉遵守,从而起到震慑犯罪的作用,最终达到减少死刑执行、避免大规模杀戮的效果。它强调法律本身的威慑力和教化作用,而非单纯依赖严刑峻法(尤其是死刑)来维持秩序。
二、 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 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 明刑不戮。”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尤其是儒家)重要的法律思想:
- 德主刑辅: 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根本,刑罚只是辅助手段。
- 预防为主: 法律和刑罚的目的不在于惩罚本身,而在于预防犯罪(“刑期于无刑”)。
- 慎刑恤杀: 强调谨慎使用刑罚,尤其要慎用死刑。严明公正地适用法律(包括较轻的刑罚),使民众知法畏法,自然能减少重罪发生,从而无需频繁动用杀戮之刑。
三、 核心思想
“明刑不戮”蕴含的治理智慧是:
- 法律的威慑力在于其必然性和公正性: 只要违法犯罪必然受到相应惩处,且惩处公正严明,民众就会敬畏法律,不敢轻易触犯。
- 教育与惩罚相结合: 严明刑罚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民众的一种法制教育,使其明白行为界限。
- 追求更高的治理目标: 其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秩序井然、无需依赖残酷刑罚(特别是死刑)的社会(“以刑去刑”)。
四、 用法
该成语常用于书面语,尤其在论述法律思想、治国理念、社会治理时,强调法治的教化与预防功能优于单纯的暴力镇压。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明刑不戮”的释义。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明”、“刑”、“戮”等字的释义及对相关典籍的引用。
- 《尚书·大禹谟》原文作为该成语的最早出处。
网络扩展解释
“明刑不戮”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发音与字面含义
- 发音:míng xíng bù lù
- 字面解析:
- 明刑:指明确、严明的刑罚;
- 不戮:无需杀戮。
整体意为“刑罚严明,民众不敢犯法,因此无需处决”。
二、出处与核心思想
-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法家著作《商君书·赏刑》。
- 核心思想:主张通过重刑威慑来遏制犯罪。商鞅认为,严刑峻法能使人畏惧而不敢触犯法律,最终达到“国无刑民”(国家无需惩罚百姓)的理想状态。
三、深层含义
该成语体现了法家“以刑去刑”的政治理念,强调法律公示与执行的严格性:
- 刑罚公示:法律条文需清晰公开,使民众知晓行为边界;
- 执法必严:一旦违法必受惩处,形成威慑;
- 减少暴力:通过预防犯罪降低实际杀戮的需求。
四、用法与示例
- 语境:多用于讨论法治、历史政策或法家思想时。
- 示例:
“古代法家提出‘明刑不戮’,与现代‘法律威慑’理论有相似之处。”
- 注意:该成语为生僻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常见于学术或历史类文本。
五、扩展知识
《商君书》中相关段落原文为:“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将严明刑罚与教化并列为治国三要素。
别人正在浏览...
伴乐悲恋变改变谋蹭蹬澄黝趁取淬厉打草殿试房笼付清敢莫孤存酣畅淋漓毫素幌动桓蒲疾枯辑濯均工夫槛棂匮不足良有以也蠡测领属柳桮留壁历元龙神梅花村面阔酿罋腻顔帢排档速率皮弁服破笑清奇侵刻忍痛入浴神矢湿濛濛收词吮咂朔日遂愿索命太君天知道同幕头上著头讬想惋愤瘟君斡旋巫山云雨涎瞪闲来贤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