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食之地的意思、不食之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食之地的解釋

不宜耕種的土地。《禮記·檀弓上》:“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鄭玄 注:“不食,謂不墾耕。” 漢 桓寬 《鹽鐵論·地廣》:“因河山以為防,故去沙石鹹鹵不食之地。” 清 馮景 《俞老仆墓志銘》:“歛之加禮,葬於不食之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食之地”是一個漢語成語,指無法耕種或不生産糧食的土地,常用于形容貧瘠荒蕪之地。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字面意為“不生長食物的土地”,強調土地無法用于農業生産。出自《禮記·檀弓上》,原文記載齊國大夫成子高臨終前囑咐:“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即選擇無法耕種的土地埋葬自己,避免占用良田。

  2.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不毛之地、不牧之地(均形容荒涼貧瘠);
    • 反義詞:魚米之鄉(富饒肥沃之地)。
  3.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作賓語,常見于古代文獻,如《資治通鑒》描述“山林、溪谷,不食之地”。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屬生僻成語。

  4. 典故背景
    據《禮記》記載,成子高為避免死後占用耕地,主動要求葬于“不食之地”,體現古人對土地資源的珍視,也賦予成語道德層面的含義。

此成語既描述土地貧瘠的自然屬性,也隱含古人節用資源的思想,適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或《資治通鑒》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食之地(bù shí zhī dì)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某個地方無法獲得食物。它的拆分部首是不(bù)和地(dì),共有9個筆畫。《不食之地》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傳說故事。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不食之地。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含義。 下面是一個關于《不食之地》的例句:面對荒漠,我們就像置身于不食之地,找不到水源和食物。 此外,還可以組成以下詞語:不食之憂(bù shí zhī yōu,意為“沒有飲食的憂慮”)、不食之災(bù shí zhī zāi,意為“沒有食物的災害”)、不食之約(bù shí zhī yuē,意為“不吃飯的約定”)等。 近義詞可以選擇“饑荒”或“餓死”,而反義詞可以選擇“豐裕”或“飽滿”。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