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赐谥号;给予谥号。《国语·楚语上》:“昔先大夫 子囊 违王之命謚。”《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謚,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通志·谥略一》:“立謚之意,本为昭穆;命謚之义,取於尊隆。”
“命谥”是古代中国君主制度中特有的礼仪制度,指帝王、贵族或功勋卓著者去世后,由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与道德评价,通过特定程序赋予的称号。这一制度起源于周代,贯穿于封建社会的礼法体系,既是社会伦理的体现,也是历史评价的重要载体。
“命谥”由“命”与“谥”二字组成。“命”指官方授予的权威性指令,“谥”即谥号,是对逝者一生功过的总结性评价。根据《汉语大词典》,“谥”的本义为“行之迹也”,即通过称号记录人生轨迹。例如,周文王谥“文”,强调其文治教化;隋炀帝谥“炀”,则含贬斥其暴虐之意。
据《周礼·春官》记载,命谥需由太史负责拟定,经君主或礼官审议后颁布。汉代以后,形成“上谥”(褒扬类,如“文”“武”)、“中谥”(同情类,如“怀”“愍”)、“下谥”(批判类,如“厉”“炀”)三类体系。唐代《谥法解》规定,谥号须符合“谥以尊名,节以一惠”的原则,即仅突出一项核心德行。
命谥制度承载着“盖棺论定”的史学观,如《逸周书·谥法解》强调“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体现儒家“以名正实”的思想。但该制度亦存在主观性,如宋代司马光曾批评部分谥号“名实相违”,明代张居正更因死后被追夺谥号,暴露了政治斗争对谥法的干扰。
“命谥”是古代中国礼仪制度中的特定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帝王或朝廷对已故贵族、大臣等人物赐予的谥号,以总结其生平功过或德行。该词既可表示“所赐谥号”这一称号本身,也可指“给予谥号”的行为。
2. 历史背景与用途
3. 文献例证
4. 结构与延伸
“命”指帝王自上而下的赐予,“谥”则是评价性称号,合称体现古代礼法中对身份与道德的规范。部分文献(如《蜀志》)也将其引申为对功德的系统性总结。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谥号分类或制度演变,可参考《通志·谥略》等典籍。
白迭八面驶风倍言不值材疏志大钗燕抽象春流存候大忙倒数德高望尊德重恩弘恩同山岳负重吞污改易跟跖还白弧韣湖光山色回惑脍刀赉赐流郁轮扶轮竿卖巧马马虎虎駡駡括括满服冥眴名义盘秤庖突陪赏朋充评论强兵富国潜文碛日忍辱铠骚话骚扰山回路转稍割牛烧烬舌锋圣颜收役庶饶太阿倒持桃李节腾糅缇籥同父退火王权无拘束匣费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