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行的意思、梵行的詳細解釋
梵行的解釋
佛教語。謂清淨除欲之行。 晉 法顯 《佛國記》:“王淨修梵行,城内人信敬之情亦篤。”《法苑珠林》卷六一:“彼亂己整,守以慈行,見怒能忍,是為梵行;至誠安徐,口無粗言,不瞋彼所,是為梵行;垂拱無為,不害衆生,無所嬈惱,是為梵行。” 明 宋濂 《四明佛隴禅寺興修記》:“ 良公 通外内典,梵行清白,薦紳之流皆愛敬之。”
詞語分解
- 梵的解釋 梵 à 關于古代印度的:梵語(印度古代的一種語言)。梵文(印度古代的文字)。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行的解釋 行 í 走:行走。步行。旅行。行蹤。行百裡者半九十。行雲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遠自迩。 出外時用的:行裝。行箧。行李。 流通,傳遞:行銷。風行一時。 從事:進行。 流動性的,臨時性的:行商。行營。
網絡擴展解釋
梵行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為“清淨無欲的修行方式”,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一、基本定義
梵行(巴利語:brahmacariya)指清淨、尊貴且值得贊歎的行為,尤其指佛教修行者通過持戒、斷除欲望達到的聖潔生活方式。其本質是超越世俗染污,追求解脫的修行實踐。
二、内涵與修行方法
-
四無量心
梵行具體體現為培養四種崇高心境(四梵住):
- 慈(mettā):對衆生的仁慈
- 悲(karuṇā):對苦難的悲憫
- 喜(muditā):對他者善行的隨喜
- 舍(upekkhā):平等無執的智慧
-
持戒與斷欲
強調戒除淫欲(非梵行),通過八正道等修行方式淨化身語意,如《法苑珠林》所述“不害衆生,無所嬈惱,是為梵行”。
三、宗教意義
- 修行目标:梵行被視為通往梵天界(Brahmaloka)的因緣,也是成就佛道的基礎。
- 實踐層次:既包含外在行為規範(如出家戒律),也涵蓋内在心性修養(如四無量心的禅修)。
四、文化引用
倉央嘉措詩句“自恐多情損梵行”即借佛教概念表達對世俗情感與修行矛盾的思考,體現了梵行在文學中的象征意義。
(注:如需完整文獻或具體經典依據,可參考漢典、佛教協會官網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梵行》是一個詞,它的意思是指人或修行者通向梵天(宇宙最高神靈)的行為。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和六個筆畫。其中,第一部首是木(mù),第二部首是行(xíng)。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佛教經典中的概念,具有深厚的宗教背景。
由于是繁體字,梵行在漢字中的寫法稍有不同。具體而言,在繁體字中,梵行的行字部分(木旁)由行星旁(彳)和行旁組合而成,表達了人行走的意象。
在古代,梵行一詞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在古時候,梵行以篆書或隸書形式寫成。由于漢字的演變,其書寫形式也隨着時間而變化。
下面是一些關于梵行的例句:
1. 他們堅持梵行,以實現内心的平靜和淨化。
2. 在梵行的旅程中,他們通過冥想和祈禱來尋求真理。
3. 梵行是修行者尋求靈性解脫的重要方式。
梵行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不同的詞彙,如梵行作風、梵行禅修等。同時,一些近義詞包括梵行者、修行、出家等,它們也表達了追求精神啟蒙和超越塵世的意願。反義詞可以是世俗、俗氣等,代表了與梵行背道而馳的概念。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