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斷續續地叫。 南朝 梁 沉約 《愍衰草賦》:“秋鴻兮疏引,寒鳥兮聚飛。” 唐 駱賓王 《在獄詠蟬》詩序:“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
舊時募捐簿前的簡短的說明文字。《醒世姻緣傳》第三一回:“砌了一本緣簿,裡邊使了連四白紙,上面都排列了紅籤,外邊用藍絹做了殼葉,籤上标了‘萬民飽德’四個楷字。自己做了一篇疏引。”
“疏引”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斷斷續續的叫聲
這是該詞最常見的含義,多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例如:
舊時募捐簿前的說明文字
這一用法見于明清小說,如《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一回提到“自己做了一篇疏引”,指為募捐活動撰寫的簡短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相關段落以便分析。
疏引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很多不同的含義。其中最常見的意思是指《周易》的一種蔔筮方法,即根據卦爻之間的關系進行推導和解釋,從而預測未來的命運。
疏引的部首是疒(疔部),部首的位置在字的左側。疒部表明了疾病、病症的含義。疏引的總筆畫數為11個。
疏引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中。《周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蔔筮的方式研究天地人三才關系以及人生命運變化規律。疏引作為其中的一種蔔筮方法,被廣泛應用和傳承。
疏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疏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疏引的形狀和現代有所不同。字形結構較為繁複,需通過不同的筆畫順序完成。疏的下方有一個橫折彎曲,引的上方有一個固定的用于書寫引字形的結構。
1. 他熟練地運用疏引,準确地解釋了卦爻之間的關系。
2. 通過疏引,他獲得了對未來的一些啟示。
組詞:疏文、引用、疏通、疏忽、引導
近義詞:解說、蔔筮、占卜、預測
反義詞:詆毀、抑制、隱瞞、貶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