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桴的意思、鳴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桴的解釋

謂擊鼓示警。《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稀鳴桴於砥路,鞠茂草於圓扉。” 李善 注:“《説文》曰:‘桴,鼓柄也。’《漢書》曰:‘ 張敞 為京兆尹,桴鼓稀鳴,市無偷盜。’” 唐 蘇颋 《授鄭璿河南縣令制》:“宜迴起草之能,佇息鳴桴之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鳴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字義、文獻及文化背景進行解析:

  1. 字面解釋

    • 鳴:指敲擊、發出聲響;桴:指鼓槌或鼓柄。組合後字面含義為“敲擊鼓槌/鼓柄”,即通過擊鼓傳遞信號。
  2. 核心含義
    該詞特指擊鼓示警,常用于古代治安或軍事場景,如《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提到“稀鳴桴于砥路”, 表明擊鼓頻率降低象征社會安定。

  3. 曆史應用案例

    • 《漢書》記載,張敞任京兆尹時“桴鼓稀鳴,市無偷盜”,說明“鳴桴”的頻繁與否直接反映治安狀況,成為治理成效的象征。
  4. 文化衍生意義
    除實際用途外,“鳴桴”逐漸發展為文學意象,用于贊頌社會秩序穩定或官員治理有方,帶有“太平無事”的引申内涵。

總結來看,該詞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化象征,是古代社會管理及文學表達中的重要元素。需注意其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語境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鳴桴的意思和拆分部首及筆畫

鳴桴是一個習語,用來形容大聲敲擊鹿皮鼓(其形狀像桴子)所發出的聲音。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鳴”和“桴”。

其中,“鳴”是一個形聲字,由“廣”和“鳥”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拼音是“míng”,讀音是平聲。在字形方面,“鳴”的上半部分是左右對稱的“廣”部分,表示聲音的傳播。下半部分是象形的“鳥”部分,表示鳥兒的鳴叫。總體來說,字形和部首都與聲音有關。

而“桴”是一個形聲字,由“木”和“夫”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拼音是“fú”,讀音是上聲。在字形方面,“桴”的上半部分是象形的“木”部分,表示木頭。下半部分是象形的“夫”部分,表示夫子敲木枝。總體來說,字形和部首都與敲擊有關。

鳴桴的來源和繁體寫法

鳴桴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間音樂活動。在古代,人們會用鹿皮鼓和木桴來伴奏歌舞表演。而當鹿皮鼓被敲擊時,發出的響聲被形容為“鳴桴”。這個詞後來也被引申為指任何大聲的敲擊聲。

至于繁體寫法,鳴桴的繁體字形為「鳴桴」。在這個版本中,「鳴」的字形與簡體字「鳴」相同,而「桴」的字形為「敉」。繁體字的使用主要受限于一些中文傳統文化圈以及一些漢字文字的書寫系統中。

古時候漢字寫法和例句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今天略有不同。以「鳴桴」為例,古代的寫法是「鳴檩」。這種寫法中,「鳴」的字形與現代繁體字相同,而「檩」的字形與現代簡體字「桴」相似,但稍有差異。

以下是一個用「鳴桴」一詞造句的例子:

他們敲響了鳴桴,宣告着節日的到來。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根據語義相關性,可以根據「鳴桴」這個詞組成一些相關詞彙。比如:

在近義詞方面,與「鳴桴」相近的詞語有:

而與「鳴桴」相反的詞語可以是靜音、寂靜或沉默。

請注意,以上所給的回答是基于通用的語義、字形和拼音分析,并非特定的文化、曆史或區域性知識。如果你需要更準确的信息,請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以便為你提供更相關和具體的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