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击鼓示警。《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稀鸣桴於砥路,鞠茂草於圆扉。” 李善 注:“《説文》曰:‘桴,鼓柄也。’《汉书》曰:‘ 张敞 为京兆尹,桴鼓稀鸣,市无偷盗。’” 唐 苏颋 《授郑璿河南县令制》:“宜迴起草之能,佇息鸣桴之听。”
“鸣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字义、文献及文化背景进行解析:
字面解释
核心含义
该词特指击鼓示警,常用于古代治安或军事场景,如《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提到“稀鸣桴于砥路”, 表明击鼓频率降低象征社会安定。
历史应用案例
文化衍生意义
除实际用途外,“鸣桴”逐渐发展为文学意象,用于赞颂社会秩序稳定或官员治理有方,带有“太平无事”的引申内涵。
总结来看,该词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是古代社会管理及文学表达中的重要元素。需注意其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古籍研究或特定语境中。
鸣桴是一个习语,用来形容大声敲击鹿皮鼓(其形状像桴子)所发出的声音。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鸣”和“桴”。
其中,“鸣”是一个形声字,由“广”和“鸟”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拼音是“míng”,读音是平声。在字形方面,“鸣”的上半部分是左右对称的“广”部分,表示声音的传播。下半部分是象形的“鸟”部分,表示鸟儿的鸣叫。总体来说,字形和部首都与声音有关。
而“桴”是一个形声字,由“木”和“夫”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拼音是“fú”,读音是上声。在字形方面,“桴”的上半部分是象形的“木”部分,表示木头。下半部分是象形的“夫”部分,表示夫子敲木枝。总体来说,字形和部首都与敲击有关。
鸣桴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间音乐活动。在古代,人们会用鹿皮鼓和木桴来伴奏歌舞表演。而当鹿皮鼓被敲击时,发出的响声被形容为“鸣桴”。这个词后来也被引申为指任何大声的敲击声。
至于繁体写法,鸣桴的繁体字形为「鳴桴」。在这个版本中,「鳴」的字形与简体字「鸣」相同,而「桴」的字形为「敉」。繁体字的使用主要受限于一些中文传统文化圈以及一些汉字文字的书写系统中。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今天略有不同。以「鸣桴」为例,古代的写法是「鳴檩」。这种写法中,「鳴」的字形与现代繁体字相同,而「檩」的字形与现代简体字「桴」相似,但稍有差异。
以下是一个用「鸣桴」一词造句的例子:
他们敲响了鸣桴,宣告着节日的到来。
根据语义相关性,可以根据「鸣桴」这个词组成一些相关词汇。比如:
在近义词方面,与「鸣桴」相近的词语有:
而与「鸣桴」相反的词语可以是静音、寂静或沉默。
请注意,以上所给的回答是基于通用的语义、字形和拼音分析,并非特定的文化、历史或区域性知识。如果你需要更准确的信息,请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以便为你提供更相关和具体的回答。【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