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意思、米芾的详细解释
米芾的解释
米芾(1051-1107) : 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官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举止怪异,人称“米颠”。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用笔爽劲豪迈。画山水有“米家山”之称。亦工诗文。著有《书史》、《画史》及《山林集》(已佚,存辑本《宝晋英光集》)。
词语分解
- 米的解释 米 ǐ 谷类或其他植物的子实去了皮的名称:小米。大米。稻米。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困难)。 国际长度单位(旧称“公尺”“米突”),一米等于三市尺。 姓。 笔画数:; 部首:
- 芾的解释 芾 è 小树干及小树叶:蔽芾(形容树木枝叶小而密)。 芾 ú 草木茂盛。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米芾(1051-1107),北宋著名书画家、书画理论家、鉴藏家。其名字在汉语词典中作为专有名词,特指这位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
本义与身份
米芾,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官至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其姓名已成为中国书画史上标志性符号,代表北宋文人书画的巅峰成就之一。
-
艺术成就与风格(核心释义)
- 书法:独创“刷字”风格,行书、草书成就尤高。其书风以“沉着痛快”“八面出锋”著称,强调用笔的率意自然与结体的欹侧多变,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诗帖》等。
- 绘画:开创“米氏云山”(或称“米点山水”),以水墨横点叠染表现江南烟雨迷蒙的山水意境,突破传统勾皴技法,对后世文人画影响深远。
- 理论:著有《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等,提出“书画同源”“平淡天真”等美学主张,强调艺术创作的个性表达与自然意趣,是重要的书画理论文献。
-
历史地位与文化象征
米芾被视为中国文人画的先驱之一,其艺术实践和理论极大推动了写意风格的发展。其名“米芾”已成为中国书画艺术中“个性张扬、技艺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象征符号,代表着文人艺术追求自由与性灵的理想境界。
参考资料:
- 词条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美术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米芾”作为历史人物专名的权威解释。
- 艺术风格与历史地位参考《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绘画通史》(王伯敏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学术著作的普遍观点。
- 故宫博物院官网对米芾书画藏品的学术介绍:https://www.dpm.org.cn/ (可查询具体藏品信息及研究文章)。
网络扩展解释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生平与官职
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湖北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等职,崇宁年间任无为军事长官时以廉洁公正著称。
二、艺术成就
- 书法
以行书成就最高,笔法“八面出锋”,风格潇洒奔放,自称“刷字”,代表作有《苕溪诗帖》《蜀素帖》。其临摹古帖可乱真,精于篆、隶、楷、草各体。
- 绘画
创“米点山水”(又称“米氏云山”),以水墨点染表现江南烟雨,开文人画新境。
- 理论著作
著有《书史》《画史》,系统总结书画鉴赏与创作理论。
三、性格与轶事
因举止癫狂、喜穿唐服、拜石为兄等怪诞行为,人称“米颠”。另有洁癖、爱藏奇石等轶事流传。
四、读音与别称
“芾”读作fú(同“黻”),非“fèi”。因籍贯与官职,亦称“米襄阳”“米南宫”。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作品或生平细节,可查阅权威书画史籍或博物馆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班班可考报考倍切徧覆仓遽赤髭白足除尘粗疏呆如木鸡大校踶触豆腐干锻湅多管哆啰二三其操废兴分开腐烂告讼诃陵樽火齐户卫奸通挢掇嘐嘐憍婬甲仗疾斗尽态极妍灸晒蠲邪开疆拓宇靠阁理庶贸説民编凝盻破溃青龙符侵据琼弁秋颖痊痾入耳嗓门纱縠上下一心山阻生死关头石民素卷霆击体液土蛮威械吻噤鲜逸亵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