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 away with a witness] 怕泄露秘密而害死知情人
(1).为防止泄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战国策·楚策四》:“ 李园 既入其女弟为王后,子为太子,恐 春申君 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 春申君 以灭口。”《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这和 凤姐 为了灭口而命 旺儿 ‘务将 张华 治死’的作为如出一辙。”
(2).采取某种措施,避免给人以口实。《史记·刺客列传》:“ 秦 将 樊於期 得罪於 秦王 ,亡之 燕 。太子受而舍之。 鞠武 曰:‘不可……愿太子疾遣 樊将军 入 匈奴 以灭口。’”《红楼梦》第九四回:“偷玉的人要叫夫人查出来,明知是死无葬身之地,他着了急,反要毁坏了灭口,那时可怎么处呢?” 梁斌 《红旗谱》一:“那不是什么砸钟卖铜顶田赋,是要砸钟灭口,存心霸占河神庙前后四十八亩官地!”
“灭口”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具体解释:
指为了保守秘密或掩盖真相,通过极端手段(如杀害或威胁)使知情者无法泄露信息。常见于“杀人灭口”等搭配,强调通过消除知情者来防止秘密外泄。
消除知情人
指通过杀害、威胁等方式使掌握内情的人无法开口。例如《战国策·楚策四》中记载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即为此意。
避免留下口实
广义上也可指采取非暴力手段消除可能引发争议的证据或言论。例如《红楼梦》提到“毁坏证据灭口”的担忧。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樊於期逃至燕国后,太子丹采纳建议将其送往匈奴以“灭口”,此处指避免引发秦燕矛盾。
“灭口”核心含义是消除信息泄露风险,既包括极端暴力手段,也涵盖其他隐蔽措施。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程度和方式。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灭口是一个成语,意为杀死或者迫使某人不敢说话以保守秘密。它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灭”和“口”。
拆分部首和笔画:这个成语的第一个字“灭”,它的部首是火,共有5个笔画。第二个字“口”,它的部首是口,共有3个笔画。
来源:灭口一词最初出现在《水浒传》这本古代小说中,描述了杀人后为了保密不让被害者的亲属说出真相的行为。
繁体:《灭口》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滅口」。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口」字的写法会稍微有些不同,称为「囗」。所以在古时候,「灭口」的写法为「滅囗」。
例句:他们为了掩盖真相,采取了灭口的手段。
组词:灭声、口风紧、封口、闭口。
近义词:杜口、消声匿迹。
反义词:逍遥法外、开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