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燒香之台。佛殿的别稱。 唐 盧照鄰 《遊昌化山精舍》詩:“寶地乘峰出,香臺接漢高。” 明 陳子龍 《蕭山許寺作》詩:“香臺日澹微,祗林煙搖曳。” 清 納蘭性德 《眼兒媚·中元夜有感》詞:“手寫香臺金字經,惟願結來生。蓮花漏轉,楊枝露滴,想鑒微誠。”
“香台”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判斷:
本義與常見用法
指燒香用的台子,常作為佛殿的别稱。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來源中被提及,例如唐代盧照鄰《遊昌化山精舍》中“香臺接漢高”,明代陳子龍詩中“香臺日澹微”,均指代佛教場所的香台。清代納蘭性德詞作中也用“香臺”表達與宗教儀式相關的意象。
引申含義(需謹慎參考)
部分資料提到“香台”可比喻高尚品德與美好聲譽,但此說法未見于其他高權威性文獻,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或誤傳,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香台”主要指宗教場所中供奉香火的台子或佛殿,常見于古詩文。若需引用其比喻義,需核實具體出處或上下文語境。
《香台》一詞的意思指的是放置香爐的台子,常見于古代的寺廟或府邸。
《香台》的拆分部首是⻜(飛)和㫃(台),拆分後的總筆畫數為11畫。
《香台》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其源自古代的道家文化。在道教中,香火供奉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儀式,而香台即是供奉香火的台子。這個詞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香臺」。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香台一詞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其寫法為「香檯」,其中「檯」為木頭做的平台的意思。
1. 寺廟中的香台上,香煙袅袅升起,散發出悠遠的香氣。
2. 我手捧着三柱香,在香台前虔誠地磕了三個頭。
香爐、香火、香煙、供奉、上香、點香
燃香台、香桌、香爐
水池、花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