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寓言中假托的人名。意為腼腆。害羞、不大方的樣子。《列子·力命》:“ 眠娗 、 諈諉 、 勇敢 、 怯疑 四人,相與遊於世,胥如志也。” 張湛 注:“眠娗,不開通貌。”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委巷叢談》:“ 杭 人言……藴藉不暴躁者曰眠娗。” 明 陳士元 《俚言解》卷一:“眠娗音緬忝,出《列子》,俗稱人柔媚為眠娗。”
(2).嘲笑欺謾之語。
“眠娗”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獻及方言。綜合解釋如下:
“眠娗”(拼音:mián tǐng)意為腼腆、害羞或不大方的樣子,常用來形容人性格含蓄、柔媚或不夠開朗的狀态。
《列子·力命》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列子·力命》,文中提到“眠娗、諈諉、勇敢、怯疑四人,相與遊于世”,其中“眠娗”是寓言中假托的人名,用以象征腼腆的性格。張湛注解為“不開通貌”,即性格不夠外放。
明代方言用法
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馀》提到,杭州方言中“眠娗”形容人“藴藉不暴躁”,即含蓄溫和;陳士元《俚言解》則稱其表示“柔媚”之意。
該詞兼具文學象征與方言實用色彩,既可指代腼腆的性格特質,也可用于具體語境中描述人的言行含蓄或柔媚。需注意,其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古籍或方言研究。
提示:以上信息整理自網絡釋義,若需嚴謹學術引用,建議進一步查閱《列子》原典或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驗證。
《眠娗》是一個古漢語詞語,形容一個人安靜、安詳地睡眠的樣子。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睡覺時,臉上沒有負擔和壓力的表情。
《眠娗》的拆分部首是「目」和「女」,分别表示「眼睛」和「女性」。它的總共有12個筆畫。
《眠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釋名》一書中,後來被廣泛使用,并在漢字中得到了确認和收錄。在繁體字中,「眠」的部首「目」下面有一橫,表示眼睛瞇起來的樣子;而「娗」的部首是「女」,下面是「丁」和「又」組成的組詞部分。
在古代書法中,「眠」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其基本結構和現代寫法相似。而「娗」則是一個比較難找到的字,因為它在現代漢字中的使用頻率較低,有時甚至被認為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字。
以下是一些使用《眠娗》的例句:
1. 她睡覺的時候總是臉上挂着《眠娗》的微笑。
2. 這個孩子一閉上眼睛,就那麼《眠娗》的樣子。
3. 她的睡姿優雅,每晚都以一種《眠娗》的姿态入睡。
組詞:睡眠、安眠、片刻安眠
近義詞:入眠、安睡、熟睡
反義詞:翻來覆去、輾轉反側、失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