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寓言中假托的人名。意为腼腆。害羞、不大方的样子。《列子·力命》:“ 眠娗 、 諈諉 、 勇敢 、 怯疑 四人,相与游於世,胥如志也。” 张湛 注:“眠娗,不开通貌。”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 杭 人言……藴藉不暴躁者曰眠娗。” 明 陈士元 《俚言解》卷一:“眠娗音缅忝,出《列子》,俗称人柔媚为眠娗。”
(2).嘲笑欺谩之语。
“眠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献及方言。综合解释如下:
“眠娗”(拼音:mián tǐng)意为腼腆、害羞或不大方的样子,常用来形容人性格含蓄、柔媚或不够开朗的状态。
《列子·力命》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列子·力命》,文中提到“眠娗、諈諉、勇敢、怯疑四人,相与游于世”,其中“眠娗”是寓言中假托的人名,用以象征腼腆的性格。张湛注解为“不开通貌”,即性格不够外放。
明代方言用法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提到,杭州方言中“眠娗”形容人“藴藉不暴躁”,即含蓄温和;陈士元《俚言解》则称其表示“柔媚”之意。
该词兼具文学象征与方言实用色彩,既可指代腼腆的性格特质,也可用于具体语境中描述人的言行含蓄或柔媚。需注意,其现代使用频率极低,多见于古籍或方言研究。
提示:以上信息整理自网络释义,若需严谨学术引用,建议进一步查阅《列子》原典或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验证。
《眠娗》是一个古汉语词语,形容一个人安静、安详地睡眠的样子。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睡觉时,脸上没有负担和压力的表情。
《眠娗》的拆分部首是「目」和「女」,分别表示「眼睛」和「女性」。它的总共有12个笔画。
《眠娗》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释名》一书中,后来被广泛使用,并在汉字中得到了确认和收录。在繁体字中,「眠」的部首「目」下面有一横,表示眼睛瞇起来的样子;而「娗」的部首是「女」,下面是「丁」和「又」组成的组词部分。
在古代书法中,「眠」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但其基本结构和现代写法相似。而「娗」则是一个比较难找到的字,因为它在现代汉字中的使用频率较低,有时甚至被认为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字。
以下是一些使用《眠娗》的例句:
1. 她睡觉的时候总是脸上挂着《眠娗》的微笑。
2. 这个孩子一闭上眼睛,就那么《眠娗》的样子。
3. 她的睡姿优雅,每晚都以一种《眠娗》的姿态入睡。
组词:睡眠、安眠、片刻安眠
近义词:入眠、安睡、熟睡
反义词:翻来覆去、辗转反侧、失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