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竖立于宫门、庙门外的火炬。《周礼·天官·阍人》:“大祭祀丧纪之事,设门燎。” 郑玄 注:“燎,地烛也。” 贾公彦 疏:“大丧以下,朝庙及出葬之时,宫中及庙门皆设门燎。” 孙诒让 正义:“注云‘燎,地烛也’者,谓树地之大烛,非人所执者也。”
“门燎”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门燎(mén liáo)指古代竖立于宫门、庙门外的大型火炬,主要用于祭祀、丧葬等重大仪式。其功能类似于现代的地灯或礼仪照明,具有象征性和实用性。
用途与形制
门燎是古代礼仪中的重要设施,常见于《周礼》记载。例如《周礼·天官·阍人》提到:“大祭祀丧纪之事,设门燎。”郑玄注:“燎,地烛也。”说明门燎是一种固定在地面的大型火炬,非手持火把,多用于宫庙、丧葬等场合的夜间照明和仪式。
历史背景
据汉代贾公彦疏解,门燎在“大丧”等仪式中需设置于宫中及庙门,可能与驱邪、引导亡灵或彰显庄重氛围有关。孙诒让《周礼正义》进一步解释其为“树地之大烛”,强调其规模和固定性。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门燎”作为成语的比喻义,指“为达到目的而设下的障碍或限制”。但这一用法未见于传统典籍和多数权威辞书,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读。
如需进一步探讨,可参考《周礼》原文及汉代注疏文献。
《门燎》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多个意思,其中最常见的意思是指门前的灯火。
《门燎》这个词的部首是“门”,总共有10个笔画。
《门燎》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诗词中,用来描述夜晚门前燃起的灯火。
《门燎》的繁体字为「門燎」。
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些不同,例如《门燎》这个词在古代的写法可能会稍有差异,但意思是相同的。
1. 大雨之中,门燎的光芒显得格外炫目。
2. 古代诗人常常用《门燎》来形容寂静夜晚中的温暖和安宁。
门前、燎火、火燎、明燎等。
门灯、灯火、灯光。
黑暗、无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