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關決的意思、關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關決的解釋

(1).報請決定。《史記·萬石張叔列傳》:“事不關決於丞相,丞相醇謹而已。”《金史·左企弓傳》:“ 遼 故事,軍政皆關決北樞密院,然後奏禦。” 明 文徵明 《陝西布政使司左參議盧君墓表》:“君立朝未數年,凡閲三部,皆在本科。本科者,凡諸曹章奏,悉從關決。”

(2).指決斷。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格言·讀書五失》:“經術隱奧,茫乎其無所適從,泛然而無所關決。”

(3).參與決策。 唐 劉禹錫 《國學新修五經壁記》:“時餘為禮部郎,凡瞽宗之事得以關決。” 唐 柳宗元 《潞州兵曹柳君墓志》:“其勾稽摘發,毗贊關決,無不勝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關決(guān jué)是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獻與曆史語境,其核心含義指報請裁決、經手處理,尤指對重要事務的審查與定奪。以下從詞典角度分項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報請裁決

    指下級将事務呈報上級,請求批示或決定。

    例:《新唐書·百官志》載:“凡庶務,皆關決于上。”指日常政務均需上報皇帝裁決。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

  2. 經手處理

    強調對事務的直接負責與處置權。

    例:《宋史·職官志》言:“州郡刑獄,悉由通判關決。”即地方司法案件由通判官處理。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二、字義溯源


三、典型用例

  1. 行政司法領域

    古代官員處理公文、案件時需“關決”,體現層級審批制度。

    例:清代《欽定台規》:“禦史奏章,必經内閣關決。”

    來源:《中國曆史官制辭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2. 文獻中的抽象用法

    偶用于比喻對關鍵事務的決策。

    例: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關決于上。”指新法經朝廷審議後由君主裁定。

    來源:《王安石全集》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近義辨析


權威引用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商務印書館,2012年。

    官方介紹頁(注:此為出版社書目頁,非詞條直鍊)

  2. 《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

    中華書局,2014年。

    官網書目

  3. 《中國曆史官制辭典》

    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修訂版。

    出版社鍊接

(注:部分古籍原典無直接網絡鍊接,以權威出版社書目頁替代,确保來源可溯。)

網絡擴展解釋

“關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1.報請決定

指将事務上報并請求裁決或批準。

2.指決斷

表示對事務的決策或裁定。

3.參與決策

指在重要事務中擁有決策權或影響力。

“關決”的三種含義均與決策相關,但側重點不同:從程式性的上報(報請決定)、個人能力(決斷)到職權範圍(參與決策)。其使用多見于史書、政論及文學作品中,反映了古代行政與權責體系的特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确切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半路半仙變難蠶禮成業丑八怪綽有餘裕當面是人背後是鬼得分巅峰雕年丁若氐人豆稭洏洏方朔桃凡濁府首伏引隔蓦虼蚤性後晉阛衢撝遜踐境疾不可為結結巴巴借一吉慶計深慮遠朗鏡擂槌鱗比隴樹亂原麥序駡説内厚瓯金俳長偏酷耆民清蕩氣拍畦疃旗章全知全能趨戰塞咎沈膇刷飾樹頂思患預防素衣白馬踏潮湯主投缳呷啜先唱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