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言律的意思、五言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言律的解釋

見“ 五言律詩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言律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體裁之一,屬于近體詩(格律詩)的範疇。其名稱直接體現了核心特征:“五言”指每句詩固定為五個字,“律”則強調其嚴格遵循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格律規範。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結合文學史與格律規則進行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與結構特征

  1. 句式固定

    全詩共八句,每句五字,總計四十字。不得增減字數,如《唐詩三百首》收錄的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即典型五言律句。

  2. 平仄規則

    依據漢語四聲(平、上、去、入)劃分平仄,每句需符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交替規律,且上下句平仄相對,聯間平仄相粘。例如首聯次句與颔聯首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須一緻。

  3. 押韻要求

    偶句末字必須押平聲韻,且一韻到底,不可換韻。常用《平水韻》下平聲“侵”“真”等韻部,如王維《山居秋暝》以“秋”“流”“舟”“留”押尤韻。


二、對仗的嚴謹性


三、曆史淵源與發展

五言律詩定型于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人總結六朝聲律理論,确立“粘對規則”,使五言八句體完成從古體到律體的轉變。盛唐時期,王維、杜甫等将藝術性推向高峰,題材涵蓋山水、邊塞、詠史等,成為科舉考試與文人創作的典範體裁。


四、代表作品與文學地位


資料來源參考:

  1.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教育出版社)
  2.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周嘯天《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五言律,全稱“五言律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屬于近體詩(格律詩)的範疇,定型于唐代。其核心特點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基本格式

  1. 字數與句數
    每句五字,全詩共八句,形成四聯(首聯、颔聯、頸聯、尾聯)。
  2. 結構公式
    總句數:$8$
    總字數:$8 times 5 = 40$(字)

二、格律規則

  1. 平仄
    每句需遵循固定的平仄交替規則,如“仄起平收”或“平起仄收”,且上下句平仄相對、聯間平仄相粘。例如:
    $$ text{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text{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2. 對仗
    颔聯(第3-4句)和頸聯(第5-6句)必須對仗工整,要求詞性、結構對稱。例如杜甫《春望》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即為工對。
  3. 押韻
    押平聲韻,一韻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偶數句必押韻。

三、曆史發展與代表詩人

五言律詩由南朝“永明體”發展而來,至唐代成熟。杜甫、王維、李白等詩人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如杜甫《登高》、王維《山居秋暝》。


四、與其他詩體的區别


五言律詩以其凝練的語言和嚴謹的格律,成為中華詩詞文化的瑰寶,至今仍被廣泛學習和賞析。

别人正在浏覽...

柏露芭蕉怖畏操斷操之過急蟲雞重山複水從鞍疊矩重規東被東笏社動作片番餅發貯豐湖服箱管庫何樓精夫開門見山口奏魁望焜烨拉幫結夥拉馬俪裁麟鳳一毛靈矯毛裡塔尼亞沒而不朽梅蒸蔑染冥絕泮岸棋高一着縛手縛腳啓颡卻望胠箧人牙兒尚父上将軍生道深壑奢縱授時思所逐之撻賤天行症候托舊窪地枉木穩暖伍老五叔香膏相彊祥眚鹹丘鮮虞洗耳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