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謙牧的意思、謙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謙牧的解釋

《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後以“謙牧”指謙遜自處。 宋 洪適 《答謝将仕投贽狀》:“辱謙牧以光臨,賁牋函而下問。”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原道中》:“ 子 所雅言,《詩》《書》執禮,所謂明先王之道以導之也,非夫子推尊先王,意存謙牧而不自作也。” 徐特立 《國文教授之研究》第三章:“君子心存謙牧,不為溢美、溢惡之言,而有回護原情,自責商量等口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謙牧"是一個文言複合詞,由“謙”和“牧”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是指以謙遜的态度來修養自身、管理事務或治理百姓。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推崇的謙卑自守、修身養性的道德準則。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字義拆解與合成

    • 謙 (qiān):本義為謙虛、謙遜、不自滿。《說文解字》釋為:“敬也。從言,兼聲。”引申為态度恭敬、虛心、退讓。
    • 牧 (mù):本義為放養牲畜,引申為治理、管理、修養。《說文解字》釋為:“養牛人也。從攴(pū),從牛。”在“謙牧”一詞中,“牧”取其引申義,指對自身品德或所轄事務的治理、修養、約束。
    • 合成義:“謙牧”即“以謙遜的态度來進行修養或治理”。它強調将謙卑作為自我管理、待人接物或治理事務的根本原則和方法。
  2. 核心含義 “謙牧”的核心意思是以謙遜卑下的态度來修養自身的品德、管理自身的行為,或者治理百姓、處理事務。它包含兩層緊密相關的意思:

    • 對内 (修身):指個人應保持謙卑的心态,以此來進行自我約束、自我修養,不斷提升道德境界。即“卑以自牧”。
    • 對外 (處事/治民):指在上位者(如君主、官員)應以謙遜的态度來治理國家、管理百姓、處理政務,不驕橫跋扈。
  3. 文獻溯源與經典用例 “謙牧”一詞的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儒家經典,特别是《周易》。

    • 《周易·謙卦》彖辭:“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象辭:“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這奠定了謙遜之德的哲學基礎。
    • 《周易·謙卦》初六爻辭:“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這是“謙牧”概念最直接、最經典的出處。意指君子應當以謙卑的态度來修養自身、管理自己。此處的“牧”即“養”、“治”、“修”之意。
    • 後世文獻中,“謙牧”常用來形容君主或官員應有的品德。例如,《尚書》中雖無“謙牧”一詞,但多處強調統治者要“克讓”、“不自滿假”,體現了謙牧的精神。在史書或文集中,常用“謙牧”來評價或要求為政者。
  4. 用法與語境

    • 作動詞:表示以謙遜的态度進行修養或治理。如:“君子當謙牧其身。”
    • 作形容詞/名詞性短語:形容具有謙遜修養或以此原則治理的狀态或品德。如:“其性謙牧”、“有謙牧之風”。
    • 常用于描述個人修養,尤其是士大夫、君子的德行;也用于描述統治者的治國之道。

“謙牧”是一個蘊含深厚傳統文化内涵的詞彙,意指以謙遜卑下的态度來修養自身品德、管理自身行為,或治理百姓、處理事務。其核心精神源自《周易·謙卦》的“卑以自牧”,強調謙遜不僅是美德,更是修身養性、治國理政的重要方法和原則。它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對内省、克制、恭敬和以德服人的高度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

“謙牧”是一個源自《易經》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概念
    源自《周易·謙卦》的“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指君子以謙遜的态度自我修養、約束自身行為。
    “謙”表示謙虛,“牧”原指放牧,此處引申為自我管理,組合意為“以謙卑之心自我修養”。

  2. 擴展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定義為成語,形容“謙虛而有才能的人”,并附會戰國時期一位名為謙牧的農夫故事,稱其因虛心學習而成為典範。但這一說法未見于古籍,可能為後世引申。

二、曆史用例

三、相關辨析

四、使用建議

適合用于描述謙遜自持的品德,或作為典故引用。若用于贊美他人才能與謙虛并重,需結合具體語境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按田奧穢怲怲冰羅踩訪彩藻草異谄薄楚膩殂沒短途多濫葛笃重凡人飛廉風麗輔導附旅哽咽閨戒韓柳歐蘇寒葩呵佛罵祖荒灘蕙畝減死澆汁佳配戒門诘诎極化金銮客進退無措禁袖看青課稅客主狂谲枯率牢蔬鸾霄馬袿梅花調門公彌勒榻覓覓米珠薪桂丕靈啟才攝放雙金譚說天遊通轄骰盆拓落頑頑五黃下趾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