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昧鄙陋。 三國 魏 曹丕 《與锺大理書》:“猥以蒙鄙之姿,得覩希世之寶。”《舊唐書·郭子儀傳》:“臣誠蒙鄙,識昧古今。”
“蒙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方向,需結合文獻和權威來源綜合分析:
愚昧鄙陋(主流解釋)
該詞由“蒙”(蒙昧、愚鈍)和“鄙”(鄙陋、淺薄)組合而成,多用于形容人見識淺薄、品行粗俗。例如:
被欺騙或遭受不公(特定語境)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其含義為“被愚弄、欺騙,受到卑劣手段對待”,側重外部施加的行為,但此解釋較少見于古籍用例。
拼音為méng bǐ,注音符號為ㄇㄥˊ ㄅㄧˇ。需注意與“蒙蔽”(掩蓋真相)等近音詞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工具書。
蒙鄙是一個漢字詞彙,常用來形容人的品行或行為舉止低劣、可鄙。該詞的拆分部首為草字頭和老虎。在現代漢字筆畫計數系統中,蒙鄙的總筆畫數為17畫。
蒙鄙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原文為“是以蕲之為季氏所蒙鄙也”,意為被季氏家族所蔑視和鄙視。後來,蒙鄙逐漸成為形容人品低下的詞語。
蒙鄙的繁體字為「懞鄙」,字形略有變化,但含義和拼音相同。
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蒙鄙的古代寫法為「蒙鄙」,字形較為古樸,草字頭和老虎部分形态明顯。這種古代寫法在今天的使用較為罕見,大多數人使用的是現代漢字寫法。
1. 他的行為舉止真是蒙鄙,無法與人為善。
2. 這個人言辭犀利,言談間充滿了蒙鄙的意味。
1. 蒙人:欺騙、愚弄别人。
2. 蒙受:遭受、承受不好的待遇。
3. 鄙視:蔑視、看不起。
1. 卑劣:惡劣、卑鄙。
2. 糜爛:堕落、頹廢。
高尚:崇高、優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