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踢竪 ”。直立貌。形容發怒的樣子。《劉知遠諸宮調·知遠别三娘與洪義撕打》:“雙眉踢竪,便是收秋虎獬絡絲娘。” 元 關漢卿 《四春園》第三折:“他直挺挺的眉踢竪,骨碌碌的眼圓睜。”《水浒傳》第二一回:“那 婆惜 柳眉踢豎,星眼圓睜。”
“踢豎”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典文學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直立挺起的樣子,多用于描述人發怒時眉毛、眼睛等部位的形态變化。例如《水浒傳》中“柳眉踢豎,星眼圓睜”,生動刻畫了人物憤怒時的表情。
語境用法
文化背景
該詞通過誇張的肢體語言強化人物性格,如《劉知遠諸宮調》用“雙眉踢豎”比喻發怒如猛獸(“收秋虎獬絡絲娘”),反映了古代文學對神态描寫的重視。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相關研究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水浒傳》《劉知遠諸宮調》等原著。
《踢豎》是一個民間俗語,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站得直、筆直。它通常用來描述一個人站立的姿勢非常端正,或者事物豎立得很直。
《踢豎》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足”(zú,表示與腳有關)和“立”(lì,表示站立)。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踢豎》這個詞來源于民間廣東方言,廣東地區有一種傳統遊戲名為“踢豎”,是通過踢擊一個豎立在地上的小柱子來比賽技巧和力量。後來,人們将“踢豎”這個詞引申為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站得筆直,表示端正的姿勢。
《踢豎》的繁體字為“踢豎”。
在古代漢字中,踢豎這個詞的寫法沒有固定的規範,因此沒有特定的古字形。不過通常會采用“踢”和“豎”這兩個字的古代字形來書寫。
他站在操場上踢豎,幾乎沒有下墜的姿勢。
踢球、踢腿、踢闆、豎立、直立、筆直等。
挺直、端正、筆直、堅直等。
彎曲、歪斜、松散、傾斜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