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聲藝術謂配角用話或表情動作來配合主角,逗人發笑。
捧哏是相聲表演中的核心術語,指通過語言或動作配合主角(逗哏)制造笑料、調節節奏的配角角色。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角色定位
捧哏在相聲中被稱為“乙”或“量活兒的”,主要負責為逗哏的叙述提供銜接、鋪墊和反饋,通過簡短回應(如“嗯”“對”“後來呢?”)或表情動作,推動情節發展并制造笑點。傳統相聲中,捧哏的笑料較少,但現代表演中其作用逐漸增強,甚至能獨立貢獻幽默元素。
功能與表現方式
演變與文化延伸
原為相聲術語的“哏”(音gén),現衍生出“梗”的網絡含義,指代笑點或流行文化中的迷因。而捧哏的角色也被泛化,用于形容生活中配合他人活躍氣氛的行為。
代表人物與别稱
著名捧哏演員包括趙世忠、李文華等。在表演中,捧哏常被稱為“量活兒的”,強調其掌控表演節奏的作用。
總結來看,捧哏不僅是相聲的結構性角色,更是一種藝術技巧,通過“三分逗,七分捧”的協作,實現幽默效果的最大化。
《捧哏》是指在戲劇或相聲表演中,為主角提供搞笑插科打诨的台詞或動作,起到引發觀衆笑聲的作用。捧哏在表演中常常充當配角,為主演提供台詞和點綴,使演出更加生動有趣。
《捧哏》這個詞可以分解為「扌」和「吅犬」兩個部首,分别表示手部偏旁和犬部偏旁。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捧哏》這個詞的源自相聲,最早出現在北京傳統相聲中,是相聲藝術獨創的一個角色。在相聲表演中,捧哏既有照應主演的作用,又可以加入自己擅長的技巧,增添觀賞性。
在繁體中,「捧」字的寫法為「搒」,「哏」字的寫法為「艮」或「亘」。
在古代漢字中,「捧」字的寫法有時會出現「掽」、「椪」、「朋」等變體字,但其意義和現代寫法相同。而「哏」字則曾用「艮」或「亘」字來代替。
他在相聲演出中擔任捧哏角色,為主演增添了許多笑料。
組詞:捧場、捧讀、捧腹、拗哏。
近義詞:陪笑、陪哏、逗哏、猴子。
反義詞:主角、配角、正經、認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