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茅蕝的意思、茅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茅蕝的解释

(1).古摈相者习朝会之仪,束茅而列,以表位次。《国语·晋语八》:“昔 成王 盟诸侯于 岐阳 , 楚 为 荆蛮 ,置茅蕝,设望表,与 鲜卑 守燎,故不与盟。” 韦昭 注:“蕝,谓束茅而立之,所以缩酒。” 王引之 《经义述闻·国语下》:“《晋语八》‘置茅蕝,设望表’ 韦 注:‘蕝谓束茅而立之,所以缩酒。’案:会盟无缩酒之文, 韦 注非也,当以 贾 説为长。窃谓置茅蕝者,未盟之先,摈相者习仪也。习仪则必为位,故以茅蕝表之。”

(2).茅束。 元 方夔 《田家杂兴》诗之一:“樵路通村暗蒺藜,数椽茅蕝护疏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茅蕝,作为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文献,指用茅草编成的束状物或装饰品,常用于祭祀、占卜等仪式中,象征纯洁与神圣。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茅蕝的“茅”指茅草,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蕝”则意为束扎或编织,合起来表示以茅草制成的简易束带或标志物。在古代社会,茅蕝常用于宗庙祭祀,例如在《诗经·小雅》中就有相关描述,它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物的崇拜和仪式化应用,具有浓厚的文化象征意义。

从词义演变来看,茅蕝在汉代以后逐渐扩展为泛指简陋的草制物品,有时也用于比喻质朴无华的事物。例如,在《周礼》等典籍中,茅蕝被用作祭祀时的道具,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权威来源如《辞海》补充说明,茅蕝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礼仪的简朴性,并在后世文学中成为怀古的意象。参考来源包括《汉语大词典》和《辞海》,这些词典由专业机构编纂,确保了解释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网络扩展解释

“茅蕝”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与礼仪制度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茅蕝(拼音:máo jué)由“茅”和“蕝”组成:

二、核心含义

  1. 礼仪用途
    指古代朝会或盟会时,摈相(司仪)用束茅排列成列,以标明参与者的位次。例如《国语·晋语八》记载周成王在岐阳会盟诸侯时,楚国因被视为蛮夷,被安排“置茅蕝”并负责守燎,未参与正式盟约。

  2. 争议解释

    • 韦昭注《国语》认为“蕝”是缩酒(滤酒去渣)的工具,但清代学者王引之反驳此说,指出会盟仪式中并无缩酒环节,应为习仪时标记位次所用。

三、文献与扩展

四、例句参考

“茅蕝”主要用于古代礼仪场合,通过束茅标示位次,反映了先秦时期严格的等级制度。其含义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部分争议可通过学者注解进一步辨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百疾暴逆比屋逞性子宠儿宠眷川口辞説大悲咒打令底极反应堆膏露亘古勾徵挂练贯国蠹顾讬何异合着黄班化俗火舱胡语荐悼结晶体谨笃絶幕举力巨查口服心服旷费厉民六韬三略没佯悯伤摸量木馒头难以启齿腻顔帢判案匍匐茎囚首启钥仁言善罢罢休説海口天磬屠牛吐歪词儿卫鱼无僇五族乡校小六壬枭灭兴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