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名。即大火。《文選·陸機<答賈谧>詩》:“在 漢 之季,皇綱幅裂。火辰匿暉,金虎曜質。” 呂延濟 注:“火辰,心星也。明則天下和平,闇則天下喪亂。”《新唐書·曆志三上》:“自 羲和 以來,火辰見伏,三覩厥變。”
“火辰”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星宿名稱
“火辰”指古代星宿中的“大火星”,即心宿二(現代天文學中的天蠍座α星),屬于二十八宿之一。古人常通過觀測此星的位置來制定曆法,例如《新唐書·曆志》提到“火辰見伏,三覩厥變”。
在《文選·陸機詩》中,火辰的明暗被賦予象征意義:“明則天下和平,闇則天下喪亂”。
天文現象的特殊組合
另一種解釋認為,“火辰”指火星與木星相連的天象,源自《史記·天官書》。此說法将火星(象征熱情、活力)與木星(象征智慧、權力)結合,引申為“光芒四射、充滿活力”的意象。
若需進一步了解天文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史記·天官書》《新唐書·曆志》等文獻,或查閱權威字典如漢典(來源1)、查字典(來源2、3)。
《火辰》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農曆中的十二地支之一,即火相的第二個地支坐标。它在十二年的周期中出現一次,與具體的年份對應。《火辰》也可以用來表示一個人的生肖年份。
《火辰》的拆分部首是“火”字的“火”,它表示這個字的意義與火有關。它的拆分筆畫數是四畫,包括了直畫和撇畫。
《火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天文學和曆法。在古代,人們觀察到太陽和三大明亮星座的相對位置,将它們對應到地支中。《火辰》是其中一個地支的名稱。在繁體字中,用鬥旁代替了左邊的火旁。
在古時候,漢字《火辰》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它的上半部分是火字的字形,下半部分是“辰”的字形,更加明顯地展現了火辰的本義。
1. 他的生肖是《火辰》,所以他的幸運色是紅色。
2. 《火辰》是農曆十二地支中較為熱烈、激情的一位。
3. 今年是《火辰》年,據說火象的人容易抱有進取心和冒險精神。
火辰是一個獨立的詞語,不常用于組詞。
《火辰》的近義詞可以是另一個地支,如《木午》、《土未》等。
《火辰》的反義詞可以是其他元素的地支,如《金酉》、《水亥》等。
【别人正在浏覽】